主体间性文论在中国的发生--以杨春时、刘再复为考察中心

来源 :东南学术杂志社,集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ICE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80年代的主体性文论的建立到2000年代的主体间性文论的建构,当代文学理论完成了哲学基点的转换与理论体系的突破。本文将就从主体性文论的建立及不足、主体性文论建构中主体间性思想的萌芽、主体间性理论的传入及其局限以及主体间性文论的建构这四个方面,对这场理论变革作出考察,以便总结历史经验,推进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
其他文献
本文以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为背景,探讨了汉语言中羡余否定句的用法,进一步发掘“(在)VP之前”和“(在)没有VP之前”两种格式在使用环境上的语用特征倾向。
本文首先介绍了广西师范大学的概况,作为国内最早的留学生招收院校之一,广西师范大学在国际汉语推广及孔子学院工作中,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为中华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史。八十年代初,首次成立了留学生班,对外汉语教学初步发展。九十年代,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向规范化发展,国际合作频繁,学科建设得到提高。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中国古代文论、诗论和书画论常使用“生意”、“生气”、“生机”、“生趣”、“生动”、“如生”、“活”及“死”、“板”、“结”、“滞”、“僵”等术语来评价诗文与书画作品,体现了以是否具有生命力作为文艺评价标准的观念。这一批评标准是“法自然”哲学观在文学、书画观上的反映。从根源上说,中国文论、书画论中的“神”和“自然”范畴与“生意”范畴的内涵是相通的。
民间风俗与文学名作之间常常存在互动的关系,韩愈的《送穷文》便是一个典型例证。一方面,中唐时期盛行于民间的“送穷”风俗启发了韩愈的创作灵感,影响了《送穷文》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送穷文》因其独特的魅力,反过来又影响了民间的“送穷”风俗。韩愈以谐谑之笔创造了“五穷”形象,又开创性地描写了以车船送穷的仪式,受其影响,民间很多地方的“送穷”被称作“送五穷”,送穷的时间也大多由正月晦日改为正月初五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