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美学的缺失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来源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rryta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美学最缺少什么?有学者提出,当前中国美学最缺少信仰,需要补上"信仰的维度",他认为"神性缺席所导致的心灵困厄,正是美学之为美学的不治之症。"的确,神性、信仰也许是我们当代美学缺少的一个维度,但是与其说缺少的是信仰,不如说我们首先缺少的是情感。因为信仰毕竟更加抽象与虚无,更加形而上,离我们一般人似乎更远,而情感则好像离我们更近,更加真实而具体,我们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情感在美学中更基础、更直接,但我们却最缺乏情感。情感都没有,更何谈信仰。当代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其实在用各种方式批判着、摧毁着真正的情感,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种真正的情感美学。本来美学在人的精神滋养中,最能提供的就是情感,但我们的美学理论价值谱系中却偏偏最缺乏情感。情感美学的缺失是我们精神危机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当前许多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动因。
其他文献
学界通常认为,中国的诗学文论传统是表现传统,具有重情重意的倾向。这一传统集中体现在"诗言志","诗缘情"的命题中。这一提法虽然不错,但对于它的过分或笼统的强调,却可能会掩盖中国古代文论中对于"物"的重视。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梳理便会发现,中国古代文论实际上还存在着一种"观物"、"感物"和"体物"的传统,而中国古代的体物说也存在着丰富的层次。
会议
在当代文艺理论领域,"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话语场。中外学者关于"审美意识形态"题旨的著述,构成了互相交叠的三重语境:美国耶鲁解构论语境(保罗·德曼)、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语境(特里·伊格尔顿)和中国辩证论语境(童庆炳)。本文主要涉及四个维度:一、保罗·德曼的《审美意识形态》要旨;二、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特质;三、童庆炳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四、三重交叠语境:审美意识形态范式及理论启迪。全
普京执政以来树立"新俄罗斯思想"的文化核心理念,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文艺外交政策,力图依托全球网络化媒体和国际传播平台塑造良好国际形象,实现国家战略利益。索契冬奥会开闭幕式作为普京新任期文艺外交政策的经典案例,以"俄罗斯梦想"为核心主题,采取了追忆帝国辉煌历史的叙事策略,以民族文艺经典为美学形态,彰显俄罗斯实现国家复兴的勃勃雄心,体现了当前俄罗斯文艺外交政策和国家形象塑造战略的
会议
本文将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接受、变异和所遇到的问题为例,试图指出西方文艺理论在被引入中国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扰。作者认为,文艺理论的引进和介绍,立足点更应该放在国内的文化语境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难题,借用他人的视角和方法论来分析我们的文艺作品,透视我们的文学现象。国外的理论和批评思潮,也不应该被当做一个现成的模板,直接被套用到国内的文艺作品上,因为国外的理论也不是
会议
作为一种审美思维方式,"观物取象"观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价值。近代以来,由于神话世界观的脱落,自然主义、实证主义等思想的引进和传播,以及现代学人对西方近代本体论哲学体系及其研究方法的挪用,造成对"观物取象"初始内涵的种种遮蔽或曲解。本文指出:第一,"观"首先一个神学概念,"观"的对象、主体、内容均有特定的礼仪和宗教内涵;第二,"物"非指"万物",而是与《周易·系辞》"精气为物"思想相关,
会议
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期。数字技术掀起了一场颠覆性的艺术革命。从意象现实到身体现实、从模仿现实到虚拟现实,从干媒体到湿媒体、从热媒介到冷媒介,虚拟艺术形态正在形成之中。面对虚拟艺术,西方传统文论的基石"模仿说"陷于失语。而中国意象美学却有着解释虚拟艺术的话语基础。意象美学启发下,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呈现出新格局:艺术品不再是一个现成品、一个反映的世界之镜或启蒙的心灵之灯,而是融合现实的接口;从静
会议
中国近代女性文学批评,指写作或出版于1840-1919年间女性所写的文学批评作品。其内容涉及诗、文、词、弹词、小说、戏剧等文学类型或作品;形式包括诗文选本、诗话、词话、论诗诗、题词、诗文序跋以及杂见于其他作品中的文学言论等。在文艺学、近代文学、文学批评史等相关学科领域中,近代女性文学批评尚处于缺席状态。近十数年来,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研究兴起,间接为之提供了部分资料与研究成果。但囿于资料、观念等原因,
会议
向培良的人类艺术学理论,形成于1920年代末,完成于1930年代末,在左联主张的"普罗文艺"和国民党右翼文人提出的"民族主义文艺"之外,以人类艺术学视野,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艺术体系。挖掘、整理向培良人类艺术学理论体系,对于21世纪的中国文论建设,自有其价值和意义。
会议
回顾近百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以其强烈的实践性品格和鲜明的价值论特色逐渐成为中国革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了在中国文艺理论中的主导地位。俄国十月革命震撼了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十月革命的胜利,吸引了中国人的目光,让中国人看到了世界的希望,走苏联之路,成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理趋向,随之,苏联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人中国的主要途径。毛泽东曾
会议
后理论时代学科反思和重返文本的发展现实再次印证了文论的反思性和人文性双维学科性质。为此我们可以把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概括为:提升学生反思和质疑的理论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情怀。然而我们的文论教材长期重视观点提炼与理论知识的梳理,教师具体的教学环节缺少互动,学习主体也缺乏"经典阅读"体验。因此,今后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材编写应突出探究式学习和问题意识,在开放多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