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地区农地政策与城乡共同发展

来源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zs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台湾地区农地政策经历三阶段变革,第一阶段农地改革时间为1949-1953年。由于当时农地主要集中于少数地主手里,高额地租和不合理的租佃关系,造成农民的极端贫困。第二阶段农地改革时间从1972-2007年。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台湾地区就完成了“以农补工”重大使命,转而进人了“以工补农”的发展阶段,以此转变原有的“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迈进。由于当时处于“以农业培养工业”后期,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发展要远快于农村,非农业部门以及城市对农村人力、物力吸引,使得农村人口进一步减少,尤其是青年人口比例减少更多。城乡差距扩大化,这也敦促台湾当局调整农地策略来推动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放宽农地农有,落实农地农用”的农地政策。由于在第二阶段推出以农地所有权流转在推动农业规模经营方面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台湾当局于2008年又推出了以农地使用权流转为主的第三阶段的农地变革。中国台湾地区农地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城乡共同发展。开展对中国台湾地区农地政策变革的研究,有利于探求大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中农地政策选择。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普天在自身产业领域的做法和经验,阐述了该企业在面对电动汽车发展模式上的问题,提出在电池产业链上做全方位布局及创新电池运营的商业模式(裸车销售、电池租赁、充换兼容、智能管理、刷卡消费)等措施。
通过分析我国发展绿色工业的宏观背景及发展必要性,建议制定和实施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工业企业把循环经济理念落实到每个企业、每个产品、每项生产工序上,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企业发展战略、生产流程、营销模式和企业文化,做到废物资源化利用和零污染排放,生产能效高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品,努力打造绿色品牌。同时,各地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制定绿色区域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合理布局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以实现资源、能源、物料
本文分析了低碳转型的发展背景,并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发展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及各国关于《京都议定书》低碳、减排的目标。实现低碳,首先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节能减耗;其次,要改变能源结构,更加充分地利用非化石能源,积极寻找开发替代能源;最后,转变消费模式,实现低碳生活,例如出行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总之,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在国际上是大势所趋。即使没有碳的约束,人类为了可持续发展也
本文阐述了绿色信贷内涵、意义及工作范围工商银行绿色信贷从启动和实施来看,最近几年得到了逐步深化和丰富。在建设绿色信贷道路上,对全部法人客户环保风险进行全面分类和管理,严格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放,对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主要绿色经济领域均有较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在未来的发展中,工商银行将重点完善绿色信贷管理制度体系,加强环境风险管理,研究制定鼓励拓展绿色信贷市
本文介绍了碳交易市场的演进。参加交易机制的企业自愿同意或者被要求实现一定的减排目标。这一机制的优势在于将所有企业都纳入到一个总的限额内,以达到总体减排的目的。买卖双方就像交易其他商品一样,以透明的方式进行交易,双方达成的价格就代表“碳的价格”,或者说是在排放交易机制的规则下减排的价格。当经济环境变得脆弱,或者减少贫困和社会发展的动力非常强劲时,排放交易机制不失为一种同时实现减排和经济发展的有利工具
文章指出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村出现了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的情况,更多的地方农业基本上还是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格局,如果不很好地研究,强化“统”这一层的功能,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就是一句空话。“分”了几十年了,现在该是解决“统”的时候了,既有“分”又有“统”,农村“双层”经营的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农民的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巩固了家庭经营这个基础,又妥善解决了一家一户不能解决“统
文章叙述了中国1997-2007年的农业支持政策效应,采用OECD法的农业政策支持水平进行经济效益评估。通过评估结果分析了中国农业支持指标及经济增长水平。
文章指出在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中,要正确把握流转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干部,流转的机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流转的前提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形式可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多种多样,流转的底线是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当承包方土地承包经营权共有人情况出现上述变化时,则必然会导致承包土地经营权证书内容的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是确认农户拥有合法有效土地承包经营
文章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论述了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土地流转机制不畅,阻碍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指导不够,缺乏配套扶持政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力不强的问题,提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百岭村个案呈现出的“引企进村一农地规模流转一村庄发展”的变迁路径,其中涉农企业进人、推动农地规模流转是这一发展路径得以运行的外在条件。但涉农企业进入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全部,以土地流转为起点的“土地一资金一就业”三重契约及其衍生的关系契约安排极为重要,是发展路径得以运行的内在制度根源。因为不同契约结构和产权权能支配方式,蕴涵不同的经济效率与福利后果,将引致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组织方式、技术形态、产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