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S与Bola型两亲分子在水溶液中聚集体行为的转变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ei83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近三十年来,在对Gemini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中人们逐渐发现Gemini型表面活性剂相对于传统的单链表面活性剂具有更高的表面活性,更低的表面张力以及丰富的聚集行为[1]。随后,该研究扩展到寡聚表面活性剂领域,使人们对于寡聚度与聚集行为的认识也不断提高[2]。但由于寡聚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提纯过程十分复杂,其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采用非共价键方法构筑寡聚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设计了一个Bola 型两亲分子Lys-12-Lys,在酸性条件下带正电荷,旨在通过其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相互作用来构筑寡聚两亲分子。首先采用等温滴定量热的方法,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固定SDS 的浓度,通过改变比例来研究二者的相互作用(图1 左图)。之后,固定了Lys-12-Lys/SDS 的摩尔比(R)对聚集体的转变进行研究(图1 右图)。研究发现,随着R 的增加,量热结果主要显示的是静电相互作用导致的放热,当达到电中性时,溶液中出现相分离使放热显著增强,而后随着相互作用的结束,量热曲线回零。当固定二者比例而改变总浓度时,我们观察到了沉淀、囊泡、球形胶束、蠕虫状胶束的一系列聚集体结构的转变(图2),与量热曲线上的不同转折点一一对应。由于Lys-12-Lys 与SDS 的静电相互作用,混合溶液中可以观察到一系列寡聚表面活性剂所具有的聚集体转变形式。
其他文献
在高校结构化学大班授课的基础上,采用小班讨论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教学水平.
提出了一个递进式多层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通过重新整合实验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既强化了学生的实验基础,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次培养.实践表明这种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具有很好的作用.
针对农业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型、研究型“345”基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实验教学和个性化培养实验教学模式.建立数字立体化教学模式和网络化“多维”交互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三维度即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竞赛体系.
利用2-乙基异乙氰酸酯和二甲基烷基叔胺对0.5代聚酰胺胺(PAMAM)进行疏水改性,使其末端季胺盐化而成为季胺盐型阳离子聚酰胺胺,简称QPAMCm(m代表外围末端烷烃链的碳原子数).利用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研究其在云母上聚集的动态过程及其形貌特征.在不同浓度和吸附时间的条件下形成不同的聚集体,低浓度下均为球形聚集体而在高浓度下可以形成网络状的半连续性膜.另外,还通过接触角测量研究了
含疏水功能基团的两亲性聚丙烯酰胺水溶液具有优越的流变性能,在三次采油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系统研究两亲性聚丙烯酰胺水溶液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从聚丙烯酰胺水溶液的综合性能出发,以流变行为与聚集行为为基础,利用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稳态荧光、流变仪等手段,着重探索两亲性聚丙烯酰胺的宏观流变性能与微观聚集行为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