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途径实现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来源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研究专题研讨会(2020)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54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我国对人才的渴望和需求也日益强烈.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敏锐地看到了人口素质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他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承担了人才培养的重任.在这几十年里,我国政府根据不同时代的不同需求,出台了系列文件和规定,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改变当时广泛存在唯分数论、重知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的落后现状,80年代起,就开始有观点提出要注重“素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到:“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94年8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正式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在1997年10月《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素质教育实践掀起了区域性高潮.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等思想,表明素质教育已正式由典型示范转向整体推进和制度创新推进.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一系列国家层面的重要文件和具体行动,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明确了强化中学生的培养在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际意义.此外素质教育“属人性”色彩的彰显也反映了对个体本身的强烈关注,反映了新时代下教育重心下移的过程,即从“官本”走向“民本”,从“社本”走向人本”,从“师本”走向“生本”,这种趋势不仅是学术界所普遍推崇的,更是党和国家所倡导的.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素质教育问题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发展规划,关系到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因此,补齐素质教育的短板显得十分必要,积极发挥德育中劳动教育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因此,我们以“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课题展开研究。
21世纪初,欧盟制定了“教育培训2010计划”(ET2010计划).这一行为,引发了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ET2010计划”是欧盟为了配合“里斯本战略”而制定的,核心素养的研究,一直在此计划框架内推进.对于“ET2010计划”,欧盟理事会与欧盟委员会分别在2004年、2006年、2008年以及2010年的时候,联合发布了进展报告.通过报告的内容,可以看出欧盟的教育改革对于培养促进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经验的差异在不断扩大,因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日益显著。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基础知识状况的差异、学习态度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智力水平的差异、生活经验的差异、潜在能力的差异等几方面。既然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就必须要做到承认和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倡导要面向全体学生,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统一性,确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更加全面化。单纯的知识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巨大的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出多样化复合型的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不顾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采用统一教学内容和方法,实施相同的教学手段和目标,培养出的都是一模一样的“合格品”,不仅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如何能培养
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说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那么应怎样操作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化使学生在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上更主动、更深入呢?众所周知,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比较重视通过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培养小学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却轻视了通过学生的“说”数学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从而进一步加强数学思维的培养。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积极参与、往来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随着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家庭里增加了电视、电脑、平板、早教机、学习机,学校里增加了多媒体教学、白板教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父母的知识水平也在逐渐升高,老师的学识水平也在提高。在诸多优越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逐渐提高。但与之相反的是:学生注意力不如以前集中了;学生的字不如以前写得好了;学生在学习中由查阅书籍、字典、期刊等资料变成了百度、搜狗。上课老师由写粉笔字变成了投影PPT,学生的记笔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有着深入且广泛的运用。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指出,提问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生命线。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方式的有效运用,能够有效集中学习对象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对象的参与程度,促进教与学之间的深入互动,扩大信息内容的交流容量,启迪学习对象的思维深度。现行的新课程标准
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培养中职学生的英语素养这一课题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重视。英语课是中职学校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并在整个中职学校课程体系中,尤其是文化课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目前在我国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忽视英语学习作用的现象,英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中职学生英语素养严重缺失。尽管中职英语课程改革提出了很
班级作为我国当前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单位,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最基础、最直接的组织功能。班级管理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教书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针对班级管理的研究分析几乎涉及到一切与人有关的科学领域,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以及这些学科交叉研究产生的边缘学科与班级管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当前我国的班级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综合来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缺乏先进系统的管理理论做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