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业可指”到“有业可指”--何清儒的职业指导思想探析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3240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清儒从时代特征出发,提出体现时代精神的职业指导思想,成为现代职业指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倡导通过创造性的职业指导来提高职业指导的地位,在重视高中职业指导的同时,强调从师资训练入手,推行职业指导。这些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不但推进了现代职业指导的发展,而且,在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的今天,为开展职业指导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其他文献
中国教育历史中的对联及谚语是我国宝贵的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在悠久的教育历史发展之中,汲取前人丰富的社会教育实践经验,以独特的形式流传并保留下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加强对中国教育历史中的对联及谚语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我国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并加强对其保护作用,从而使教育对联及谚语在传承中得以创新和发展。
郭秉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学习美国模式,将南京高等师范改制为东南大学,贯彻“四个平衡”、“以师为本”、“寓师范于大学”的师范教育主张,使南高师、东南大学誉满东南,蜚声海外。研究郭秉文在教师任用和教师培养实践中所体现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能够为我国当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教育家群在中外教育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现象,分别形成了以学派为核心的教育家群、以地缘为核心的教育家群、以血缘为核心的教育家群、以某个时代为核心的教育家群、以共同愿景或某种组织为核心的教育家群。为什么会出现教育家“群生现象”?主要有以下七个因素: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外部环境相对宽松;民间私学发达;师门或家庭影响较大;厚重的个人学术积累;用于探索的践履精神;良好的人格修养。历史上的教育家“群生现
现有的研究对传统蒙学教育有几种不太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看法,一种是批评传统蒙学教育过于功利化了,另一种却认为传统蒙学教育的优点主要在于注重淳朴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归根于对传统蒙学教育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前提假设。这种假设看似无懈可击,其实自相矛盾。首先,在真正了解传统蒙学教育之前,没有人知道其中是否有“精华”,这种“事后诸葛亮”的看法无助于研究者的研究;其次,如果需要找
台湾光复后,台湾当局为了消除日本殖民文化和全盘西化思想以及台独意识的影响,加强对民众的民族精神教育。各有关单位以国学为基础,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同时展开。到20 世纪80 年代,民族精神教育取得显著成果,以儒学为主干的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演变呈现出两条内在线索,一是儒家“学为君子”的教育目的和德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思路作为一条暗线,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学校教育制度和选士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并于宋代开始成为两者的共同指针。二是学校教育制度和选士制度彼此之间互相促进着制约着,缠扭在一起延绵演变,经历了相对独立、相互疏离,直接接轨、上下颠倒、合二为一的漫长历程后,于清末一起在内外交困下走向末路。
学校教育制度与选士制度两者关系密切且同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探讨它们关系的发生与演化对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教育有着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学制与选士制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基础-导向” 的双向互动基本关系,但这种基本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同变量的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特征,经历了联系加强、相互疏离、直接接轨、关系异化、合二为一等复杂的演变过程。
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中,特别是在公立大学,教授群体的性别结构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即男性教授占据绝对优势支配地位,女性教授屈指可数。近代中国女性教授群体来源于任教于教会大学和女子大学的外籍女性以及留学回国或者在国内大学毕业后担任教职的中国籍女性。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中出现的女性教授形象,打破了大学教授群体的男性垄断的单一局面,为社会呈现出别样女性教授的风采。近代中国大学女性教授群体的出现,也反映了近
朱熹理学被定为官方哲学后,对后世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徽州是朱熹的父母之邦,徽州人视朱熹为最得孔孟之道的真传之人,于是人们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因此,朱熹理学对徽州文教的影响尤胜于他郡:朱熹倡导的“天理纲常”对徽州教育影响极深;重视教育、读书穷理和勤于著述的传统对徽州影响很大;“明道正谊”修养说渗透到徽州各个领域,成为区域内人们的行动指南。
实业教育是伴随晚清教育改革的深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出现加强了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突破了传统教育培养国家官员的单一功能.其主要形式是实业学堂的开办.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批实业学堂萌芽于洋务运动时期,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洋务企业的兴办而逐渐出现的.1896 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实业学堂——江西高安蚕桑学堂出现.于1902 年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