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相催化剂合成丙烯共聚物弹性体

来源 :第十二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531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组以国家重大需求、国民生活必需为指导,以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及烯烃可控聚合方法学创新研究为基础,结合聚合物“分子剪裁”和聚合工艺(包括大化工、加工新方法),设计、合成新(高)性能低成本聚烯烃高分子材料。实现绿色原料、绿色反应、绿色介质和绿色产品的全绿色生产流程,打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可统一的聚烯烃工业。主要研究方向:(1)烯烃可控聚合方法学研究;(2)化石资源与生物质资源有效利用和高值转化的方法研究;(3)催化剂及高性能/功能聚烯烃的分子设计与合成方法研究;(4)高性能/功能聚烯烃基复合材料与杂化材料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1)提出了非对称性给电子体概念,研发了高熔融指数高等规度的iPP;(2)研发了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载体型Z-N催化剂;(3)研发了制备高性能聚乙烯管材专用树脂的高氢调载体型Z-N催化剂;(4)研发了丙烯共聚物塑料/弹性体及其催化剂;(5)研发了双亲性聚烯烃及其催化剂。在催化剂作用下催化丙烯与其它烯烃共聚合制备丙烯共聚物弹性体。在共聚物分子链中既存在等规聚丙烯链段,又存在无规共聚物链段。等规聚丙烯链段是硬段,提供强度,无规共聚物链段是软段,提供柔性。聚集态既存在等规聚丙烯链段的结晶态,又存在无规共聚物链段的无定形态。丙烯共聚物弹性体合成路线、分子结构与性能如下所示: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高性能化是通用合成橡胶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实现通用合成橡胶产品结构调整、产品更新换代的必由之路。只有实现了通用合成橡胶的高性能化,才能提升合成橡胶行业的技术水平,增强通用合成橡胶的市场竞争力。结构化、功能化、集成化是实现通用合成橡胶高性能化的有效手段。高分子的发展经历了从线形到星形、从高支化到超支化的过程,每一次结构的优化皆有效地提高了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合成橡胶从线形结构发展到星形结构,不但极大地提
弹性体(橡胶)材料具有战略地位不可或缺,高性能化、功能化、绿色化是其重点发展方向.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重点介绍了在导电/介电性弹性体、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新型微/纳米填料增强弹性体复合材料几种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特种及功能弹性体材料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1)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揭示了导电橡胶复合材料的导电网络形成及其与导电性和力学性能的关系;突破系列关键技术,解决了高
橡胶增强是橡胶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概述了主要的增强方法,从增强机理分析,探讨了橡胶增强研究中几个重要途径。传统橡胶增强研究侧重于橡胶纳米复合材料体系,近年来报道的含牺牲键(或者动态键)弹性网络和拓扑弹性网络为传统二烯烃弹性体的增强和增韧(断裂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橡胶的强韧化机理包括填充效应(流体力学体积效应)、受限分子层、颗粒间分子链取向、能量耗散等多重机理。本课题
传统橡胶乳液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小分子乳化剂,后续处理过程需要加入破乳剂进行破乳,清洗去除乳化剂,最终得到胶粒。然而,橡胶破乳过程中易发生快速凝聚,有效的控制胶乳的破乳程度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橡胶中小分子乳化剂的含量对其性能有重要影响。本课题前期工作结合活性聚合法(阴离子聚合、ATRP)和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性能优异的弹性体胶乳,胶乳制备过程中采用了传统的小分子乳化剂,采用可通过机械响应来控制破乳
随着能源、环境、经济、消费者的需求,具有节油节能、环保、安全、长寿命的绿色轮胎迅速发展.2016年9月15日,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发布的《轮胎分级标准》及《轮叠标签管理规定》开始实施.作为绿色轮胎胎面材料,需要具有低滚动阻力、高耐磨和高抗湿滑性能,对橡胶原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增强填料的结构与性能、橡胶与填料的复合加工技术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本研究组通过稀土催化剂构筑及制备方法研究,开发了具有高催
橡胶制品为填充增强剂的橡胶复合材料,其综合性能除与橡胶基体的聚合物结构相关外,与填充增强物的类型与颗粒尺度,以及填充剂在橡胶基体中分散性和橡胶/填充剂界面相融性紧密关联.本课题采用表面活性剂对白炭黑进行表面改性,和界面控制自由基乳液聚合体系,原位制备高分散性白炭黑-丁苯橡胶复合材料,根本上解决了白碳黑固体材料,在橡胶中的分散性和界面相容性问题,为研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实验结果
本课题组致力于新型金属有机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催化共轭双烯烃结构可控聚合,制备从橡胶到塑料结构新颖、性能迥异的高分子材料.主要结果如下:①通过组合催化剂和潜在阳离子化法,获得了耐受性好、脂肪烃溶剂中均相、高温高选择性的催化体系,所合成的异戊胶与天然橡胶相近;阐明了因配体的电子效应不同导致的活性中心和控制机理的差异;通过刚性钳型配体的引入,有效控制链转移,实现了异戊二烯高顺1,4-活性聚合,借此可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