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内镜切除困难的消化道良性病变新治疗模式的探索

来源 :2011年北京医学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yf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常规内镜切除困难的消化道良性病变内镜治疗的新模式。方法:常规内镜切除困难的消化道良性病变定义为——1、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或黏膜下层病变累及固有肌层;2、十二指肠巨大息肉(根部直径>1.5cm),或者黏膜下肿瘤,最大直径>1.0cm,非十二指肠乳头肿瘤;3、结直肠巨大息肉,最大直径>3.5cm,且基底部显示不清,无法观察基底情况。或侧向发育性腺瘤,最大直径>5.0cm。内镜治疗新模式——患者收住在外科,在手术室外科医生保驾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完成内镜治疗。若术中出现内镜无法控制的出血或者穿孔,或者病变无法完全切除,中转腹腔镜或者开腹手术。内镜治疗方式: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采用EMR和/或ESD方法。固有肌层病变采用改良的ESD方法,即针刀切开瘤体表面黏膜和黏膜下层,暴露瘤体。再用IT刀分离瘤体周边组织,将瘤体从固有肌层剥离下来。胃壁创面缺损处用金属夹封闭。结果:共31例患者,男19例,女12例,年龄32~78岁(平均57.3±12.9岁)。胃黏膜下肿物13例,共14个病变,肿瘤最大直径0.8-3.2cm ( 1.90±0.84cm),内镜下成功切除。术后病理:异位胰腺1例,脂肪瘤1例,间质瘤11例(12个病变)。十二指肠病变8例,其中黏膜层病变2例,其中1例为球部巨大息肉,长10cm,直径1.5cm。黏膜下层病变6例,最大直径1.0~3.0cm(2.00±0.77cm )。内镜治疗情况: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2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MR治疗6例。结论:对常规内镜切除困难的消化道良性病变,如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病变、结直肠巨大腺瘤性息肉等,在手术室内外科医生保驾下,内镜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病变的内镜治疗风险较高,不宜常规开展。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消化道粘膜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采集自2005年2月至2010年5月期间在我院出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35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无内镜诊断资料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服用NSAIDs史,将患者分为非NSAIDs组(n=255)和NSAIDs组(n=103),比较两组患者的消化道出血危
本例患者由钩虫病致消化道大出血,简要介绍了钩虫感染的临床症状,分析了误诊原因,同时对此病的正确诊断进行了总结。
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有2年贫血史,无化学药品及其他毒物接触史,无偏食及特殊饮食习惯;此次因低热、黄疸、三系减低来就诊,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结果考虑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巨幼细胞性贫血,原位溶血,予输血、补充维生素B12、叶酸等对症治疗,发热停止,黄疸消失,血象明显改善;结合尿常规及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考虑为病毒所致一过性溶血性贫血,且为原位性溶血。红系减低考虑与维生素B12缺乏致细胞核DNA合成障碍所致,
目的:IBD为多基因复杂疾病,单个基因的多态性对IBD的致病作用有限。多基因关联研究是当前IBD遗传学研究热点,国内尚无IBD多基因关联研究的报道。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维生素D作用通路中相关炎性因子(VDR、DEFB1、TLR4、IRRF5)基因多态性与IBD易感性的关系,并拟对不同基因阳性位点之间的关联作用进行分析。方法:收集300例UC患者、158例CD患者及302例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及
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明确,近年来研究根除H.pylori可使部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H.pylori感染的大鼠模型,探讨H.pylori感染对大鼠血小板活化及凝集的影响。方法:1.
胃粘膜异位至十二指肠临床少见,异位至直肠者罕见。经内镜检查诊断少见部位胃粘膜异位24例,均经病理证实。因内镜下所见均为隆起病变,临床上需同消化道肿瘤进行鉴别,2009年12月至2011年5月间我院经内镜病理证实,胃粘膜异位于十二指肠及直肠共24例,临床表现以上腹痛为多见,对此进行概述。
目的:回顾性分析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患者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胃镜随访萎缩和肠化生病变的变化,比较幽门螺杆菌根除组和未根除组病理变化的差别,评价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萎缩和肠化生的影响。方法:入选标准: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胃镜检查病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且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在1年内复查胃镜,病理组织学确定幽门螺杆菌根除或未根除,再次内镜随访1年以上者,并且每
目的:分析解放军某部官兵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人员与非FGIDs人员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状态的变化。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解放军某部官兵,根据FGIDs罗马Ⅲ标准调查问卷,将所有被调查者分为FGIDs组和非FGIDs组。所有两组人员均同时填写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分别应用SF-36、SCL-90、SAS
目的:探索NOTES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患者1,女,43岁,因胆囊结石入院。经阴道前穹窿开口入腹腔,同时置入多弯曲双孔道内镜(GIF-2TQ260M,Olympus)及一个5 mm戳卡,建立气腹。镜下监视下经戳卡送入1把抓钳,协助胆囊显露。经内镜活检通道送入IT刀,逆行游离胆囊。胆囊三角分离困难,遂经上腹部布置2个5mm戳卡,内镜协助分离和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经内镜双通道用2
目的:应用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造成新西兰大白兔肝硬化模型,并研究建立门静脉灌注给药系统,在实验中探索CCl4及胶原酶的安全有效剂量,改进1967年Kivirikko和1984年金博尿液羟脯氨酸的检测方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实验动物分4组,1组:(肝硬化模型制备组)四氯化碳注射12周后行门静脉置管;2组:(肝硬化模型制备+胶原酶门静脉灌注组)四氯化碳注射12周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