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微生物思维,提高抗感染诊治能力

来源 :201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呼吸与危重症医学2017-2018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x2008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经验性还是目标性抗感染治疗,临床医师应了解微生物来源、生物学特性以及致病规律,建立一种微生物的思维模式。在此提出“菌道”一词,菌道即细菌之道,即细菌的来源、生物学特性及致病规律,以及对药物的反应等等。因此,临床医师应根据’“菌道”去探寻最大可能的感染病原体和最到位的抗感染治疗策略。
其他文献
本文将概述肺移植常见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和危险因素,以及各种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以便更好地防治肺移植术后的真菌感染,从而达到最佳的肺移植治疗效果。
呼吸系统疾病中,肺结核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疾病.中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2010年WHO估算新发患病数为130万例,仅次于印度[1].2010年全国肺结核患病率现况调查发现中国活动性肺结核的患病率为459/10万;男性高于女性;≥60岁人群的患病率最高,为1097/10万[2].疑诊肺结核患者的明确诊断工作是临床医师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目前在有关肺结核病的诊断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误诊,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7年10月30日发布了《2017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报告显示:自2000年以来,全球医疗组织拯救了约5300万人的生命,结核病死亡率降低了37%.尽管取得了较为卓越的成就,但疫情依旧严峻,结核病仍然是2016年的头号传染病杀手,多种耐药结核病患者死亡率居高,此外,结核病是艾滋病患者的主要杀手.从全球看,多数国家的结核病防治停滞不前,这些和WHO制定的结核病治疗和预防全
综合医院作为结核防治定点医院的模式已经在中国部分地区成功建立和实施,取得了成效.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推进综合医院作为结核病定点医院这一防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已经开展了下呼吸道微生物组学和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囊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等疾病关系的研究,建立了标本采集技术等方法学,初步了解了健康人以及部分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呼吸道微生物组学的主要特征和差异。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及不合理应用,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峻,极大地威胁人类健康,该问题已成为全球卫生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1年世界卫生日就提出“遏制耐药——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的呼吁.当前形势是细菌耐药日益严重,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陷入低潮,凶此合理应用现有的抗菌药物使其疗效最大化是应对细菌耐药的重要措施.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通过PCR技术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可以从基因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碳青霉烯酶,可以快速、准确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有助于耐药机制及流行病学的研究,但由于检测费用高,操作烦琐而不能用于临床常规检测。
强调流感感染严重程度分类,是因为新的抗流感病毒药物需要分别在不同严重程度的人群,以及部分特殊人群(包括儿童、高龄患者、孕妇和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进行临床试验。以轻症流感为研究人群的临床研究,主要终点多为流感症状缓解时间,可以设置空白对照;以住院流感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终点多为流感临床改善的复合指标或者病死率,多以奥司他韦作为阳,性对照。
流感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发病率高,在过去的100年中引发1次大流行,每年的季节性流感会导致全球300万~500万重症患者,25万~50万人死亡[1].EPIC研究[2]结果显示,美国成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病原学,病毒性肺炎占23%,其中流感病毒占6%,中国成年CAP患者中病毒的检出率为15.0%~34.9%,其中流感病毒占首位[3],
随着研究深入,逐渐认识并重视呼吸道病毒在慢性气道疾病的起病和持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相应研发了针对病毒防治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的药物和策略,本文将综述该领域的要点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