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物对三疣梭子蟹捕食率和捕食行为影响的研究

来源 :第十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暨2016年中国河蟹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zc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查明猎物(种类、规格、密度)对三疣梭子蟹捕食率和捕食行为的影响,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猎物种类、规格和密度对三疣梭子蟹捕食率的影响;采用视频记录分析系统,量化了猎物种类、规格和密度下的三疣梭子蟹捕食行为特征.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三疣梭子蟹对菲律宾蛤仔和毛蚶的捕食率和捕食选择指数显著高于对文蛤的捕食率(P=0.002)和捕食选择指数(P=0.003),其对蛤仔的捕食率和选择指数最大;猎物种类对三疣梭子蟹的搜寻时间百分比(P=0.000)和捕获后摄食的概率影响显著(P=0.048),而对处理时间百分比(P=0.171)、相遇概率(P=0.918)和相遇后捕获的概率(P=0.456)影响不显著;三疣梭子蟹对菲律宾蛤仔、毛蚶和文蛤的个体处理时间分别为21.72±2.44min、29.42±0.08min和29.22±9.59min,差异不显著(P=0.513);三疣梭子蟹对菲律宾蛤仔和毛蚶捕获的能量收益相差不大,但显著高于对文蛤捕获的能量收益(P=0.000).因此,捕获后是否摄食是影响梭子蟹捕食选择的关键环节,此环节与其对猎物的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有关.(2)不同猎物规格下,两种规格的三疣梭子蟹的捕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捕获后摄食的概率是影响梭子蟹对两种规格蛤仔捕食率的主要指标,相遇概率和捕获后摄食的概率是影响大小规格梭子蟹对相同规格蛤仔捕食率的主要指标.随着蛤仔规格增加,梭子蟹对蛤仔的处理方式也随之改变,个体处理时间延长.(3)不同菲律宾蛤仔密度下,三疣梭子蟹的捕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蛤仔密度为2~8个/0.36m2,随蛤仔密度的增加,梭子蟹的捕食率升高(1.37~2个/天);在蛤仔密度为10~50个/0.36m2,梭子蟹的捕食率达到较大值(2.13~2.25个/天);蛤仔密度对梭子蟹成功搜寻概率a(P=0.455)和单个蛤仔处理时间Th(P=0.472)影响不明显,a的模型估计值与实际计算值大致接近,而Th略有不同;菲律宾蛤仔密度影响显著三疣梭子蟹捕食过程中的时间分配、相遇概率、相遇后捕获的概率和捕获后摄食的概率,本实验条件下梭子蟹对菲律宾蛤仔的捕食属于第Ⅱ类型的功能响应.研究结果丰富了三疣梭子蟹捕食行为学研究内容,并可为三疣梭子蟹的养殖管理提供行为学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为探讨磷虾目的系统进化关系,以磷虾目的50种磷虾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线粒体COⅠ基因片断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初步探讨了种属间亲缘关系.结果 显示,COⅠ基因可比序列长度为519bp,共包含258个变异位点,全部为碱基替换,无插入/缺失位点.四种碱基含量为A27.58%、T 35.47%、G 18.88%、C 18.07%,碱基A+T(63.05%)含量高于G+C(36.95%),表现出明显的T偏倚
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被鉴定为由一株携带有特殊质粒的副溶血弧菌引起,感染该病的对虾一般表现为空肠空胃、肝胰腺萎缩发白,组织切片常表现为肝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其高致死率给对虾产业带来严重的冲击,而目前为止关于AHPND发病过程中对虾体内的免疫应答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构建了三个对虾血细胞感染24小时的转录组文库(致病副溶血弧菌刺激、非致病副溶血弧菌刺激组、生理盐水组),通过Illumi
本研究采用RNAi技术以及包括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在内的多组学联合分析的方法,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去全面探索血蓝蛋白在对虾体内的调控功能。结果 发现,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大、小亚基RNAi后,在转录组水平,围食膜因子、环氧化物酶、Pm4抗菌肽等52个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类粘蛋白、细胞表面糖蛋白、C-型凝集素6等118个基因表达显著下调,进一步对显著上调或下调基因进行GO和Pathway富集分析,
采用PCR-RFLP技术,对海水池塘养殖条件下的脊尾白虾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进行了多样性的分析。以直接提取的脊尾白虾肠道细菌总DNA为模板进行16S rDNA PCR扩增,产物与T载体连接建立质粒文库,从RFLP建立的文库中筛选出不同细菌来源的克隆子,将测定的差异克隆子16S rDNA片段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脊尾白虾肠道的菌群文库中共获得114个克隆子,HaeⅢ和Msp Ⅰ双酶切得
甲壳动物亚门包括了许多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经济价值的物种。随着对甲壳类动物水产品消耗的逐年递增,对甲壳动物的发育,生长与繁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在水产、养殖、物种保育和生态保护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甲壳动物的生物过程中,转录因子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大多数甲壳动物基因组序列的缺乏,对这些物种的转录调控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变得极为困难。因此为了填补甲壳动物转录调控研究的空白,我
会议
过氧化物还原酶(Peroxide reductase,pR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酶.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了两种PRX基因TPx,Prx6,四种SOD基因mtMnSOD,cytMnSOD,ecCu/
大多数虾蟹类十足目甲壳动物染色体数目众多,且形状呈点状,染色体及核型分析困难。克氏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已经成为我国重要淡水养殖虾类。本文研究了克氏螯虾染色体,取雄虾性成熟前精巢,采用了低渗和热滴片空气干燥常规方法制备了克氏螯虾的染色体标本,Giemsa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清晰的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和精原细胞有丝分
抗菌肽作为甲壳动物免疫应答产生的一类重要的效应分子,在其先天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抗脂多糖因子(ALF)作为抗菌肽的一种类型,因其广谱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引起更多的关注.为进一步了解ALF在虾类免疫中的功能,本研究从脊尾白虾中获得了一个编码ALF基因的cDNA序列,与已报道的其他虾类ALF的聚类分析,将其命名为EcALF1.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EcALF1基因在血细胞中的表达量最高.利用化学合成的
驱动蛋白Kinesin是一类重要的马达蛋白,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动力源之一,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参与精子各结构的形成.为研究C-末端驱动蛋白KIFC1在克氏原鳌虾(Procambarus clarkii)精子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我们采用RACE技术,从其精巢全cDNA中克隆出了2499 bp的kifc1的全长,包括143 bp 5非翻译区和160 bp 3非翻译区,以及219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73
作者采用拍摄或视频录制方法,观察、统计、分析研究了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繁殖期间的形态学和行为学特征,以期提高人工干预条件下的同步交配率和产卵率,为批量繁育克氏原螯虾种苗提供科学依据.实验用的克氏原螯虾均为未交配过的雌虾和雄虾,分开单独饲养直至性成熟.每天对野生克氏原螯虾进行抽样解剖,先观察雌雄虾的外观特征,再观察雌雄虾的性腺发育情况,记录雌虾卵巢之颜色、大小和性腺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