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赤潮的发生和危害研究概述

来源 :2004年江苏省海洋湖沼学会第一届青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ncr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赤潮的概念以及我国目前赤潮灾害概况和研究现状,介绍了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海洋渔业、水产资源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分析赤潮发生的原因和机理: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最后总结了赤潮的预报和防治对策,提出赤潮研究趋势.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黄鳝成熟卵的水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及其氨基酸的组成.结果表明:蛋白质占卵重的21.2%;脂肪占8.2%;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6.27%,其中谷氨酸含量明显较高,占氨基酸总量的13.22%.
本文采用"水生态修复器"和藻菌混生系统以及水生植物等措施,使已污染水体的COD降解85.9%,NH3-N降解92.1%,磷,挥发酚分别降解73.5%,85.9%,藻细胞总数下降59.7%、种类增加1倍,原生动物从1种发展到12种,试验后期出现鱼类,水生物多样性得到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和pH值均达到我国地面水卫生标准,从而为水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参考.
本文考虑了在风应力效应作用下的风暴潮,用傅里叶变换求出了风暴潮高和风暴潮流的基本理论模式,得出平行海岸和垂直海岸风暴潮流分量的振动周期.
本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选取(SL250-2000)中的确定性系数作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根据上游和当地水情预报当地洪水水位的预报模型.为了提高网络训练速度和预报可能产生的超过历史水位的情况,对预报模型输入层和输出层的数据给出了规范化处理方法.选择珠江三角洲北江上的清远和芦苞水位站资料,对人工神经网络洪水水位预报模型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合理选择输入层单元数据和预见期的情况下,该模型可以取得较好的
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及科研成果的归纳,认为米草作为潮间带先锋植物,可以促淤造陆,消浪护堤,降低盐碱土地含盐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并为周边生态系统提供大量有机碎屑,增加了动植物密度,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米草还能够净化有机污水、去除某些重金属污染.但作为外来种,米草的引入也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结构,对贝类和藻类的养殖产生了负面影响.最后针对米草的蔓延,指出应尽快探索物理干扰、化学除草等方法对米草
水网地区路基沉降观测对控制高速公路工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至关重要.通过系统连续、正确完整的沉降观测及沉降分析,可以预测后期沉降,验证和优化设计、指导施工.在多年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对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沉降观测工作中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并探讨了沉降观测工作方法和工作要点,为确保观测精度,使整个沉降观测工作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提供了依据.
本文研究了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反应器中温处理乳品废水的运行工况,讨论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容积负荷、pH值条件下对COD去除率的影响,以及进出水总氮及氨氮的变化情况.试验表明,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反应器处理乳品废水,在水力停留时间为8h、中温35℃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80%以上,对总氮的去除约为8%,出水有机氮的氨化率达70%以上,B/C比由进水的0.5提高到0.8以上.
本文通过近4年来6幅卫星影像的判读、潮沟水边线的解译和比较,结合实测的同期剖面资料和野外调查,分析了条子泥沙洲上西大港西支潮沟系统的形成和发育,得出其演变经历了"形成-规模小-规模大-萎缩"的过程,说明条子泥沙洲的动态环境至今还相当活跃.从动力作用、泥沙运移和人为因素等角度研究和探讨了西大港西支潮沟的演变机制,初步揭示出辐射沙洲相邻潮沟间连动的现象和原因,为条子泥近岸海堤防护和海岸带资源开发提供科
将国际上先进的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WATCH与POM海流模式整合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耦合模式,建立一个实时、双向耦合的浪流数值模型.利用卫星风场,模拟了黄渤海海域冬季一次大风过程所产生的浪场,并与浮标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得到较好的结果.
江苏省淤长海岸自明代开始大规模兴建涵闸,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所建的涵闸数量多且规模大,技术水平大大超过古代,但使用寿命却短于古代.分析现代涵闸淤积严重的主要原因为上游来水量较过去大为减少,使闸下港道冲淤水量不足;现代涵闸规模大,排水速度快,排水时间大大缩短;现代涵闸的闸下港道没有较大的、稳定的潮沟潮盆系统,滩面归槽水量不足,无法带走潮流带入闸下港道的泥沙.针对原因,指出新建涵闸要选择大的潮沟潮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