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的鉴定、分子流行病学及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5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聋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迄今已发现70多个基因的突变可引起非综合征型耳和综合征型耳聋。本研究团队在过去的十二年中在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系统开展了聋病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聋病分子遗传机制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深入甘肃、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山东、山西、安徽、广东、江苏、江西、浙江、云南、贵州、新疆、西藏等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系统地收集了涵盖各种耳聋遗传方式的大小家系357个,散发耳聋病例4378例。已建成目前国内最大的聋病遗传资源中心,建立了完整的遗传性耳聋遗传资源收集和保存网络。应用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定位了四个 DFNA 耳聋基因位点和两个 X-连锁耳聋家系,明确了致病基因突变(DFNA5,COCH, MY07A 和 EYA4),揭示了 DFNA5和 COCH 罕见的分子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发现了一个与 X- 连锁耳聋相关的新的基因,相关的功能研究正在进行中。2004年本研究团队启动了全国性的耳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通过 GJB2、SLC26A 常见突变和线粒体基因 A1555G 突变的筛查,发现各地区均具有明显的频率差异,总体上南方人群发病率高于北方人群发病率,发现了 SLC26A4基因突变在中国前庭水管扩大综合征人群中的高发现象,建立了症状前基因检测方法,发现了47个国内外未报道的新突变,绘制了详细的 SLC26A4基因突变图谱,这项研究对于发现耳聋的遗传学规律和进行常规的临床基因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团队和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已经初步建立了可对11个最常见耳聋基因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的基因芯片技术,经515例验证。芯片检测结果和测序结果完全吻合,初步解决了核基因组突变检测芯片的设计难题,结合我们已经获得的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聋病分子流行病学数据,我们所设计11 位点耳聋常见突变芯片可以覆盖中国重度耳聋群体中98%GJB2,80%SLC26A4,以及90%线粒体相关药物性耳聋患者。本研究团队自主研制了《母系遗传性耳聋线粒体基因 A1555G 突变检测试剂盒》,经国家生物医学中心鉴定验证检测准确率达到100%。本试剂盒已于2006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获得军队新制剂批号,正在中请国家药监局批号和进行产业化进程。正在发展的 PDS 诊断试剂盒可以对90%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可做出明确的诊断,此类试剂盒的研制和应用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针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这一特殊耳聋高发群体的基因诊断。通过对已完成的5000多例耳聋基因诊断研究结果的总结提示,现阶段约四分之一的新生聋儿在产前可以得到明确的基因诊断,耳聋基因诊断在耳聋出生缺陷的预防上大有可为。
其他文献
本研究在于利用数学化设计光学元件的方法,趋使各角度之光绿行进方向,并可自动设计出自由曲面以达到符合所需要是光强度分布,以达到智慧光学设计。此法在不同一般的光学设计,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联合中医护理对老年高血压脑卒中恢复期伴焦虑症状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96例老年高血压脑卒中恢复期伴焦虑症状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选取新生儿科住院患儿711例,同时检测血清PCT检测和全血hs-CRP,利用ROC曲线对检测数据分析。结果ROC曲线分析结果以PCT0.25ug/ml为阳性,hs-CRP结果 0.960为最佳的阳性截断值,
目的探究门冬氨酸鸟氨酸对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的方式将我院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24例肝性脑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2例)和观察组(12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弹性、睡眠质量和照顾负担的现状,以及心理弹性在睡眠质量与照顾负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运用心理弹性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照顾者负
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部署建设的积极推进,综合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必须与时俱进,优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培养符合国家发
本文分析了过度医疗产生的原因及后果,并从绩效考核的角度提出了避免过度医疗的对策。公立医院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在考核科室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指标的同时,充分
目的探讨替吉奥联合紫龙金治疗二线及以上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57例经病理确诊的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失败的晚期老年NSCLC患者,随机分为替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计算机数字制图技术的应用,是服务于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一个有力工具。
根据任丘油田的地质条件和化学动力学原理,作者利用DF—05型高压釜对油田热水喀斯特的机理进行了模拟实验。通过实验作者认为,在CO_2—油田水—碳酸盐岩的多相复杂体系中,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