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深的地球化学恢复方法及在层序地层划分中的应用

来源 :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uncha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建立对古水深变化反映灵敏的地球化学指标,进行多个指标综合,进行古水深的量化恢复,并应用恢复的古水深曲线,进行层序地层划分。主要以济阳坳陷的渤南洼陷为例。综合Fe/Co、Fe/Mn和Th/U三种古水深恢复方法,归一化后求和,得出相对古水深综合指标。依据计算出的相对古水深综合指标和平均古水深,就可以推算出不同沉积时期的古水深值。从恢复的古水深曲线上看,在3060米井段处,古水深比较大,因此还原性强,这种环境是有利于有机质保存的。而在对应深度井段有机碳含量在沙三下亚段也是最高的,说明了利用该方法恢复古水深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位,气候干热,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湖水水位下降,反之,湖水水位上升。湖水水位的变化与气候(蒸发/降雨)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因此可以根据古水深的变化进行高分辨率率层序地层单元的识别和划分。应用恢复的古水深变化曲线,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从下往上共划分了四个准层序组,准层序及其界面特征在岩心和GR测井曲线上都有很好的对应性。每个准层序组在GR曲线上也对应着一个曲线从小-大-小的旋回,准程序组S1水深相对较小,对应的岩相是含有机质纹层状泥质灰岩相。
其他文献
章鸿钊(1877-1951),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人,1912年任实业部地质科科长,1922年任中国地质学会首任会长,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对中国早期的地质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章鸿钊先生还是我国地质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为开创我国的地质事业,认真负责地培养人才,我国早年的地质工作者大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他的教益,他是一位执著于中国地质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对中国早期的地质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
本文分析了新中国建国初期聘请的外国专家和科技合作项目。简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华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多边合作项目。陈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南、中新、中法等双边科技合作。列举了国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地质学术团体的地质大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及其学术成果。
人类在不断寻找和发现更多的矿产资源种类的同时,不断积累了丰富的找矿知识—逐步形成理论—矿床学及其成矿理论。 简述了希腊罗马时代有关矿物金属成因的知识、中世纪时期出现有矿物金属成因理论的萌发、阿拉伯文化繁盛时期有关矿产理论的萌发、“文艺复兴”时代有关矿物、矿床理论的发展、十七至二十世纪有关矿床及其成矿理论的发展。矿床学或称矿床地质学,既是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应用学科;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
由分析逻辑方法孕育出来的地质学为西方的工业化提供了廉价、充分的矿产资源,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受西方科学方法基因影响地质学无力解决开放复杂性地质难题.当前人类面对的资源、生态危机,环境污染,地震、地质灾害预洌与防治,成矿预测与资源评价等无一不是开放复杂性难题.因此,地质学本身与时代都要求地质学进行一次改头换面的革命!为此必须破除西方科学及其思想方法"万能"的神话,突破西方科学方法藩篱;引进整体(阴
"大庆油田"发现后,对于背后的地质科学理论进行总结,原本只是科学问题,却被卷进了政治旋涡又受到"非学术干扰",导致出现了不同的"归功",持续至今近40年;最新的动态在2013年底以来,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三家都有代表人物拿出了最新的争论文章,令真相越辩越明,并显示出独特的科学文化意义."大庆发现之争",最关键的是"举证",从现有的"证据"看:"李派"因关键证据被揭穿已站不住脚;"黄派",也因无法
中国盐矿及盐湖资源调查、从袁见齐先生等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起始,至今有七十六年余.经新中国成立后几代人努力,查明中国盐湖及盐矿资源丰富,固体矿多产石盐、石膏、芒硝,次之钾镁盐、天然碱、硼酸盐、锶盐等.本文从全国重要盐类及盐矿地质主要专著的回顾和分析中,探讨我国今后盐湖及盐矿资源研究方向等问题。本文用50本著作,展示了中国钾盐、钾肥事业60多年取得地质找矿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众多科研成果,展示了中国几代
本文叙述1965年元谋人牙齿化石的发现及其前后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讨论.元谋人牙齿化石的材料公布以后,坊间流传这两颗牙齿化石是捡来的,刘东生和丁梦麟撰文从三个方面认为它是中更新世的化石,一为云南马在湖北延续到中更新世还生存,二为与元谋人共存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是由断层从其下的地层中带俩混杂在一起的,三是磁性地层的可靠性存在问题。这三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至于是从地层中发掘的还是捡来的,发现者最有发言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下设有两个分所,即成立于1934年的北平分所和1943年成立的西北分所.北平分所,鲜为人知;西北分所,知者甚少.前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以下简称"西北分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新中国")成立前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调查范围最广的地质调查研究机构,它是在原甘肃省地质矿产调查队的基础上成立的.1942年,甘肃省政府与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以下简称"总所")商
北京西山地质灾害比较严重。它是实施首都安全战略备受重视的地区之一。为此,人们有理由给它予以高度的关注。京西地质灾害中,矿山地质灾害是重点,主要是由于煤炭开采引发的灾害。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两种,地面塌陷和矿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单位和学者对京西地质灾害进行了研究。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认为,“当前全球强展连发态势对我国大陆的地震形势没有明确的短期预侧意义,社会公众不要过度担心。”经查实,
中国第四纪冰川存生与否,争论已有90多年,是我国地学史上争论最大,卷入的地质、地理学者最多的科学问题。近40年来阐述这场争论历史的文章已有近10篇,大多是持赞同或者是不赞同中国东部在第四纪存在冰川的学者撰写的,故而都或多或少带有自己的学术观点,稍谦客观。笔者曾参与这场争论,早年持赞同的观点近年又持不赞同的观点,但从治史的立场出发,尽量做到在赞同和不赞同的方面不持观点,对自己经历的和知道的有关这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