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公法上金钱给付义务

来源 :江苏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sheng0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为庶政之母”,国家一切事务的推进均仰赖于财政。现代法治国家在财政上表现为“租税国家”,国家本身不从事生产经营,其所支出的一切费用,主要以课予公民金钱给付义务的方式取之于民众。在现代法治社会,财产权作为基本人权受到国际人权公约及各国宪法的明文保障。国家对公民课以金钱给付义务,本质上是对公民财产权的一种侵犯,必须进行正当性论证并遵守相应的课征原则。在我国,政府对公民课以金钱给付义务尚未实现法治化,应当从“正义国家”公民宪法财产权保护的角度予以规范。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煤矿安全事故呈易发、高发态势。纠其成因,主要有:煤矿安全监察法律的不健全致使安全监察的工作内容、方式方法、指导层级等问题进行明确和细化;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设置不合理我国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设置与权力分配不合理,无法保证行政执法的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的有效实现;煤矿安全监察员的设置以及自身素质低下,致使煤矿安全难以得到保证;小煤矿没有有效的安全保障,工会组织却没
本文通过辨析劳动合同、劳动用工及其与劳动关系的联系,透过劳动合同表象,分析劳动关系复杂变异形态,提出以劳动用工代替传统的从属性标准作为劳动关系的确认标准.劳动关系自用工即劳动交付处分之日起建立,劳动合同只是劳动关系存在的表面、初步的证据.劳动者身份的界定应以劳动用工事实的确认为前提,劳动者身份是劳动用工事实的逻辑延伸,应当将劳动关系的确认交由裁判机构根据劳动用工的核心特征结合个案实际情况作出判定。
用工单位对劳务派遣趋之若鹜,其中主要原因显然是想以劳务派遣的方式规避一些用工风险,但是,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下,劳务派遣到底能够规避什么呢?本文介绍了劳务派遣用工中的一些误区。在明白这些误区后,企业在采用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时就应当慎重考虑,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除此之外,还需规范退工行为。根据相关调查,在涉及及劳务派遣用工的劳动争议案件当中
近年来大学生勤工助学中的劳动关系呈现出的明显的不平等,劳动合同确立中的不平等、劳动工资偏低、劳动工作时间过长、无劳动保险等现象层出不穷。然而勤工助学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致今尚未确定,勤工助学中学生用工性质界定不明已成为司法实践不可避免的问题.通过对大学生勤工助学中的劳动关系不平等现象的分析,对《劳动法》的解析和勤工助学性质特点的分析来认定勤工助学大学生的劳动主体资格,并对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2009年7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继我国2003年4月2T日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后,在工伤保险制度上又一次大的调整。《条例》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于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
《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职业安全卫生法制化的进程,进而有力地推动了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开展,其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应当予以充分肯定.但是职业安全属于劳动行政与劳权保障事业,在立法上侧重于确立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人身健康权利,生产安全属于经济性行政和产权保护问题,在立法上侧重于确立企业的财产安全权利。因而职业安全问题不完金属于《安全生产法))的调整范围,职业安全不可能被生产
在我们的煤矿生产工业中每天还有那么多的矿工游走在生死的边缘。本文谈谈如何强化政府监督管理职能,减少煤矿生产事故的认识。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职业安全卫生的重要保障机制,但并不是唯一实现途径,社会自我约束机制对职业安全卫生也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002年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尘肺病防治条例》、《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体系,强化了对职业安全卫生的监督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进来频发的职业安全事故,暴露出了职业安全卫生的法律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消法所保护的消费者人身安全权应包括消费者的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中的生命权、健康权以及个人信息保密权。消费者财产安全权的范围不仅包括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支付的费用,还应包括因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而导致的其他财产损害。从立法角度而言,我国应尽快出台《服务质量法》,进行单项消费品安全立法,以形成严密的消费者安全保护法律体系。从行政管理角度而言,政府部门应建立消费安全信息查询平台,加强产品和服
网络信息环境的利用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法律的发展同样也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打下时代的烙印。司法手段的发展是在司法公正的指引下进行的,但同样要注重对司法效率的关注,电子法庭作为一种体现效率的新型审判模式是否存在理论基础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从效率成本、传统诉讼文化、审判原则和技术因素等角度出发,分析了电子法庭在目前的法律体系环境下的存在可能性和发展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