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运动习性对地震滑坡的控制差异作用研究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pd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以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为研究实例,开展不同运动习性与几何特征的断裂对地震滑坡的控制差异作用研究。结果表现出断裂逆冲分量越显著,其滑坡的上盘效应越明显,滑坡高密度分布区距离断裂距离越远,而下盘基本没有这种现象。同震地表破裂对地震滑坡具有极强的控制作用,地表破裂穿越区与近地表破裂区域是地震滑坡高发区与易发区,地震滑坡沿同震地表破裂呈现出大致的带状分布趋势,在地表破裂出露的两端以外的延伸区域,滑坡发育程度迅速降低。
其他文献
本研究的创新点是基于Voronoi图和2个台站到时差构造的震中轨迹近似满足双曲线方程,并结合传统的单台方位角和震中距定位方法,从面到线再到点。随着获得的地震信息量的增加,地震定位精度逐步提高。而由于Voronoi图的引进,不但可以控制定位精度,还使定位过程中的数据计算量减小,以获得更多的预警时间。通过对山东地震台网记录到的72个地震震例进行重新定位,说明这种动态定位方法是地震预警中比较理想的快速定
模拟地震波在粘弹性介质中传播,可以引入品质因子Q来描述介质的吸收属性。在粘弹性波动方程数值模拟中,通常使用标准线性体(SLS)引入吸收,其有关参数为各个标准线性体的应力和应变驰豫时间。利用多个线性体叠加能够获得在地震观测频带范围内具有所需频率依赖性的Q值模型,例如常数或指数型Q模型。将该Q值所对应的标准线性体模型参数加载到弹性波动方程中,可以进行粘弹性波动方程传播模拟。
为更好地利用震源机制资料求解应力场,采用网格搜索技术给出了地壳应力场的精确求解原理和实现方法,并采用人工模拟数据进行了应力场反演实验,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有三方面的优势:①采用全局网格搜索得到应力场的最优解,避免陷入局部极值。②可以考虑震源机制数据的不同权重。③为查看解的稳定性,除输出最优解外,还可以给出一定置信度下的解的误差范围。检测数据实验表明:该程序反演应力场的精度有了较大提高。
本文对基于反褶积算法的地震波干涉技术应用进行了验证,并将其成像效果与互相关算法的成像效果进行了对比,体现了其在信噪比和分辨率方面的优势。
为了提高预报的精度,本文采用抗差估计的方法进行钟差拟合,以进行卫星钟参数的短期预报。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用抗差估计可以提高GEO卫星钟参数短期预报精度。
本文在反演过程中同时引入两个正则化算子,分别在共成像点道集上引入平滑算子,在共偏移距道集上引入平面波构造滤波器算子。为了说明这两个算子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利用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和反偏移算子在数据空间进行最小二乘偏移。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验证了本文方法可以同时压制共成像点道集和共偏移距道集上的成像噪音,得到信噪比和精度更高的成像结果,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和发展前景。
本文定量的研究了位置偏差产生的地球引力计算误差,根据误差传播定律推导了正常引力和扰动引力关于位置分量的误差方程;然后,计算不同高度上引力的赋值误差。通过分析它们随高度的变化情况,得到定量的结论。
本文利用ALOS卫星的PALSAR数据,采用弹性半空间矩形位错模型,分别对Iwaki和Kita-Ibarake两个大的余震形变区进行发震断层的几何结构和滑动量反演。
本文通过分析PmP和SmS波震相的特点,基于与P波、S波震相的到时差、PmP波的波形振幅、频率和极性特征,结合理论地震图计算,以华东和华南地区数次中等强度地震为例,对不同台站和震中距上的地震波形进行分析,对PmP和SmS波震相进行了识别,并初步探讨了利用这些震相对莫霍面深度进行约束。
目前利用高阶高分辨Radon变换可以实现缺失数据重建和高精度零炮检距地震道拟合。缺失地震数据使得二维Radon变换分辨率降低,产生假频。利用稀疏约束实现的高阶高分辨Radon变换提高Radon分辨率,既提高了波束域分辨能力,又抑制了空间假频。结合同相轴的高阶多项式特性,可以重构同相轴的振幅变换信息。在此基础上,外推零炮检距地震道,得到较为精确的估计。相对于叠加剖面,该方法考虑了AVO的多项式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