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学的演变历程研究--历届教育基本理论年会主题的梳理与分析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g_3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年会至今已召开十四届,每一届的年会主题不仅是对所属时代社会背景的集中反映,而且是当下教育界的研究热点,还是教育学领域的核心议题。经分析,历届年会主题的内在逻辑变化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重演,也正是我国教育学的演变历程的体现。对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历届年会主题进行梳理,可将年会主题进行逻辑分类的横向研究:教育的外部关系——教育与社会,涉及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三大议题;教育的内部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涉及教育与人性、教育与幸福、教育与生活三大关系;教育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困惑澄清与变革展望,涉及对教育学的反思与变革、对教育理论的回顾与展望。同时,将年会主题进行时间顺序上的纵向研究发现:前三届年会是关于教育政治功能的研讨,接着的两届年会主题分别是"教育与市场经济"及"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由此不难发现,当时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在于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关注。
其他文献
教育是人类知识、文化的传承形式、手段或工具。本文通过分析教育者和学习者如何进行人类知识、文化的传承,增加其自身本质力量,来探究合理性教育的形成。合理性教育使教育者除了要将学习者作为工具进行知识工具性的循环教育,而且还要将学习者作为人进行文化价值性的循环教育,这样学习者才能进行工具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合理性综合实践活动,并在合理性实践中提出、分析和解决关于价值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被培养成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新趋势,本科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是高等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回归。进入21世纪后,在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革命等的浪潮推动下,世界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型是一场重大革命,它不仅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挑战,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如果能依靠我
会议
延安时期的教育实践具有丰富的教育学意蕴,这一区域的教育实验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建国后的教育方针;并且,各层次各类型的教育实践在利用极其有限的教育资源完成时代任务,构成的行动教育学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智慧资源;在延安教育解读过程中,教育学术写作宣传化、劳育理念、教育目的叙述中的个人思潮、大规模教育实践改造社会、班主任管理制度等方面对今天仍有启示和影响,在此意义上可称作教育学的延安传统。
中国教育学百余年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也形成和积淀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文化和学术传统。具体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在价值层面,中国教育学基本是伦理取向的,表现出崇尚道德和实用理性的传统;在认识层面,有着尊崇经典和权威知识、重视直观经验的传统,改革开放以后,密切关注并改造着中国教育实践;在方法层面,中国教育学遵循着引进——模仿——中国化——原创性的发展路线和哲学思辨、科学实证、多元化取向的
会议
卢梭从自然教育观出发,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和自己的遭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对劳动教育的见解。他跟十八世纪其他启蒙学者一样,以唯心主义观点看待社会问题,认为思想支配世界,因而认为要改造社会,必须改造个人,所以对教育寄予重大的希望。他希望通过教育,使人们掌握多种劳动技术,能自食其力,成为独立自由的人。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卢梭的劳动教育思想。第一,卢梭对待的劳动的态度。
教育学传统与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是教育学传统产生的沃土,教育学自诞生之日起,经历了"经验—描述"教育学、"哲学—思辨"教育学、"科学—实证"教育学、"规范—综合"教育学这四个发展阶段。教育学传统是从教育学这个复合系统中抽象出来的,在教育学发展历程中产生的,是融历史客观性在内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研究范畴、研究范式、知识体系等的教育学发展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的集合、是被赋予了价值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传统,这些传统既凝聚着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学者对马克思教育学的价值情感和学术探索,也凸显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浸润的文化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唯有将其进行理性的继承和发扬、科学的创新和突破,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强大的生命力,有待于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主要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观
《说文》中"教,上所施下所效"的解释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们当代对"教"的字义的理解基础。现在教育界里对"教"字本义的主流解释是拿着棍子逼迫孩子学习。这种解释无论以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还是中国教育传统的视角来看,都存在着不少的疑点。近二十年来对"教"的字形字源字义的研究进展,奠定了对"教"字重新系统考证的基础。
我国的教育学范式研究经过最初译介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到自主应用"范式"研究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再到对我国教育学发展的范式进行本土化研究,在不断摸索中缓慢前进。我国学者主要沿着两条路径来研究教育学范式:一是从认识论或方法论层面来应用"范式",对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方法论进行历史考察和阶段划分。二是从"学科范式"这一视角出发,探寻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学科发展历程。如今教育学范式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
会议
近二十年来对"教"的字形字源字义的研究进展,奠定了对"教"字重新系统考证的基础。从字形演变来看,从甲骨文开始到《说文》,"教"字的右半部分经历了从"父"到"支"的变化,当代解释"教"字的意义为"手持棍棒逼迫孩子学习"并不是本源性的。从教育史视角考察,"教"的内容和制度经历了从"爻"之教到"孝"之教的变化。先秦时期"爻"之教的内容包括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和信息交流,而两汉之后的"孝"之教则反映了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