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砍伐模式下两种丛生竹的繁殖特征与产量稳定性研究

来源 :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五届五次全委会暨第十二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t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两个重要丛生竹种撑绿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 Dendrocalamopsis daii)和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在连年砍伐下的发笋、成竹特征、单竹生长与竹丛产量的稳定性.砍伐模式有四种:K1(冬季1~2 月,2 年生砍一半+3 年生及以上全砍)、K2(冬季1~2 月,2 年生仅留2 株+3 年生及以上全砍)、K3(冬季1~2 月,2 年生及以上全砍)和K4(春夏之交的5 月,2 年生及以上全砍).结果表明:(1)强度砍伐(K4)或砍伐持续进行能够刺激两竹种单竹(篼)发笋,但K3 单竹(篼)发笋数最少;两竹种发笋中的成竹率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撑绿竹的该指标与其单竹(篼)发笋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梁山慈竹无此相关性;(2)在强度砍伐或砍伐年度增加时,两竹种均倾向于将生殖资料分配给伐篼用于成竹和长竹;(3)撑绿竹单竹生长稳定性逐年降低(2015 年跌至1 以下),且在强度的K3 和K4 砍伐下较低;梁山慈竹的该比值则以 2014 年较大(基本在1 左右),2013 年和2015 年均小于1,并以K3 衰退最为明显,K4 反而最高;(4)撑绿竹和梁山慈竹丛产量稳定性的年度变化总体均不大,砍伐模式上分别以K2 和K1(1.271~1.534)、K1(0.964~1.326)最高,相应地K3 和K4(0.773~1.083)、K3(0.286~0.660)最低.综上所述,K1 和K2、K1 分别是撑绿竹和梁山慈竹砍伐的最佳模式,既能保证单竹生长势,又至少在连续三年内维持产量稳定甚至增产的局面.
其他文献
  [目的]揭示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叶片性状及其异速生长关系对密度的响应特征,为苦竹丰产林分密度构建提供参考.[方法]开展了3 种密度(低密度,14430~16545 株·hm-2,L
会议
  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e cv.Pubescens)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非木质经济林木物种.由于长期连续不合理的强度经营,部分毛竹林开始出现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的趋势,如
会议
  以赣南地区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毛竹专用肥和对照处理硬头黄竹秆形特征调查,分析硬头黄竹秆形结构特征及毛竹专用肥的影响,以期为硬头黄竹的
会议
  [目的]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是土壤中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两种无机态氮,对植物养分吸收的影响不同.研究植物器官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了解
会议
  植物光合碳同化物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目前,对植物有机碳分布虽已展开了大量研究,但对竹类植物出笋期有机碳转移机制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研究测定了分株数量
会议
  本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测定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快速高生长期与退笋笋株内源激素玉米素核苷(ZR)、生长素(IAA)、赤霉素(GA)、油菜素甾醇(BR)、脱落酸
会议
  本文以伐桩储水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为研究对象,设置CK(0 个伐桩储水)、T1(12 个伐桩储水)和T2(18 个伐桩储水)3 个灌水量处理,测定2 年生毛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
会议
  最早从细菌研究中提出的泛基因组(Pan-genome)包括了核心基因组、特有基因组、非必须基因组3 部分,由美国科学家Herve Tettel 等于2005 年提出。本文在反溯泛基因组概念及
  覆盖经营多年后的雷竹林,土壤会出现退化现象,表现出明显的酸化。土壤酸化会活化土壤中的重金属,从而抑制雷竹的生长,提高潜在竹笋重金属污染风险。因此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会议
  以雷竹笋作为实验材料,测定不同温度及不同保存时间下细胞壁转化酶的活性、葡萄糖含量以及纤维素的含量,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竹笋纤维化与细胞壁转化酶的关系。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