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与跨学科文学理论的人类学转向问题(提要)

来源 :“文学理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对话”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外国文化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三届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g61367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学界的文学理论建构,是伴随着现代性的、西化的文史哲分科教育制度而展开的,一个世纪以来大体上经历了两大建构阶段:1949年之前是西方化的理论建构阶段,之后是前苏联理论建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出现文学理论的多样化和文学批评方法的革故鼎新发展态势,但是由于现代性的西化理论和前苏联理论没有得到根本的批判和清算,依然通过陈旧的教科书模式,在几代新老学人中发挥着惯性的主宰或支配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压抑着当代知识人的文化自觉,阻碍着对中国本土文学和文化的重新认识。一场反思批判和理论重建的大变革,势在必行。以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态势率先出现在比较文学领域的新潮流——文学人类学,在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拓展,逐渐呈现出一种新兴交叉学科的雏形,成为促进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发生范式变革的积极力量。
其他文献
  “文学性”问题是在语言学转向的理论语境中提出来的,它是建构科学的文学理论的必然诉求,是西方文学理论从古典到现代形态转变的关键,它所揭示的问题域,其本身所蕴含的功能及
  埃里希·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1892-1957)是德国著名的罗曼语文学家与语言教育家、文学批评家,中世纪文学研究者。奥尔巴赫1892年出生于马堡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92
  卢卡奇认为,总体性的失落是"现代性危机中的危机",现代文学的核心主题乃是重建历史总体。与此相应,现代文学应该以历史叙事取代自然主义的描写,应该以现实主义取代表现主义。
  成玄英、陈景元、陆西星、程以宁等人注解疏通(《南华真经》时,继承了道家《庄子》“尚质轻文”的审美主张,但四人审视文质的立论视角却迥然相别。自西汉以后,儒家既已将论
  本文选取《白毛女》、《祝福》和《李双双》三个创作于新中国17年时期的影片,借助这些影片对喜儿、祥林嫂和李双双三个女性形象的塑造,试图证实:在新中国17年历史发展的过程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当前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进行新的思考。首先,指出学科发展第一、二阶段存在的理论缺陷及不足,指出影响研究既有实证性特点又有非实证性特点;平行研究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