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铜对栉孔扇贝血细胞的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毒理学大会暨第八届湖北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iis6s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纳米氧化铜纳米颗粒(NPpartical)和其释放的铜离子(NPion)对纳米氧化铜生物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制. [材料和方法]用透射电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对纳米氧化铜进行表征,同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对纳米氧化铜在血清培养基中的离子释放量进行跟踪监测,并以2h时释放的铜离子浓度作为参考,进行铜离子胁迫实验;以栉孔扇贝血细胞为实验对象,采用体外试验法,借助流式细胞仪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纳米氧化铜NP (10mg/L)和NPion(0.8mg/L)分别对栉孔扇贝血细胞死亡率、细胞活性氧(ROS)产生量和DNA损伤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室内暂养栉孔扇贝,然后取栉孔扇贝血细胞,PBS清洗后添加于含有血清培养基的6孔板中培养贴壁后,对血细胞进行计数,开展胁迫实验,2h后收集血细胞,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第1组加入PI染料检测细胞死亡率,第二组采用2'7'-二氯双乙酸钠(DCFH-DA)来检测ROS含量,同时对第3组进行彗星实验检测DNA的损伤情况.[结果]TEM观察结果显示纳米氧化铜直径约为10nm,DLS分析显示其水力半径为459.17±23.27,ξ电势为29.5±3.45; ICP-OES检测纳米氧化铜在血清培养基中2h时铜离子释放量为0.81mg/L.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空白组、纳米氧化铜(NP)和NPi.n实验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7.83%、22.67%和23.17%,NPion和NP实验组的血细胞死亡率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127.10%和129.91%,NPion和NP实验组ROS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14.66%和130.40%; DNA损伤结果显示空白组、NPion和实验组的损伤滤分别为4.02%、11.8%和20.18%,NPion和NP实验组DNA损伤量分别是对照组的2.93倍和5.02倍.上述结果显示纳米氧化铜和其释放的铜离子均会引起栉孔扇贝血细胞的死亡率的升高以及ROS含量和DNA的损伤量的增加,而且纳米氧化铜造成的损伤要比单独铜离子的造成的毒性效应大,可见除了NPion,NPpartical也能够对血细胞造成毒性效应.[结论]纳米氧化铜在血清培养基中可以释放一定量的铜离子,纳米材料和其释放的铜离子均能够对血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可见纳米氧化铜进入生物体后对生物产生的毒性效应是由纳米颗粒和其释放的铜离子共同造成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人细胞色素P450 (CYP) 2E1酶系对一氯、二氯联苯化合物介导代谢活化和遗传毒作用的可能性,以及这些化合物毒作用的结构-活性关系。[材料与方法]通过CCK8细胞毒
会议
  [目的]选取上海船厂崇明造船基地作为造船环节防污漆的典型暴露场景,以敌草隆为防污漆活性物质,分别采用MAMEPC以及EUSES软件对造船过程中释放的防污漆活性物质的进行暴
会议
  [目的]环境砷暴露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除引发多器官恶性肿瘤外,还与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白色脂肪组织在维持糖脂代谢稳态和能量平衡中至关重要。我们
会议
  [目的]近年来,海洋溢油污染事故频发,对我国的海洋渔业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温水性近海底层鱼类,为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
会议
  [目的]研究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对SD大鼠睾丸生殖细胞促凋亡作用的机制,为保护、预防和治疗MCs所致的生殖系统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分离并纯化SD大鼠
会议
  [目的]呼吸系统是吸入性细颗粒物(PM2.5)的首要靶器官,气道上皮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是人体防御吸入性颗粒物的第一道屏障.本研究通过结合代谢组学及转录组学分析,探讨P
会议
  [目的]长期慢性铅暴露损害发育期脑神经系统.通过动物模型构建探究丹参酮ⅡA对铅中毒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产生作用的机制.[方法](1)SD大鼠模型构建,分组:①空白对照
会议
  [目的]疾病的情况下可能改变机体对毒物的易感性.无机砷是重要的环境毒物之一,五价无机砷通过细胞膜上磷酸盐转运通道进入细胞.本研究探讨Ⅰ型糖尿病对五价无机砷的吸收改
会议
  [目的]以典型性别干扰物他莫昔芬(Tamoxifen,TAM)为例,阐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造成生殖系统异常的分子机制.[材料和方法]分别将胎鼠和成年小鼠暴露于TAM,以研究TAM对性别决
会议
  [目的]当今水体富营养化以及由此造成的蓝藻爆发是人类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大量蓝藻在水体中生长时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微囊藻毒素,其对许多生物都具有毒性作用.目前认为,微囊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