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軌"當作"濡軛"嗎

来源 :中国文字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in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之"軌"字,陆德明、孔穎達認爲是"軓"字之误。此說在清代僅有少數學者從之,主流看法則是"軌"並非誤字,戴震、王念孙、段玉裁、陈奂、王引之等諸家都有论证,只不過具體細節有分歧。據此來看,"軌"字不誤本已成定論。然最近周北南、毛遠明二先生卻撰文另立新說,他們基於敦煌寫本和漢魏六朝碑刻用字,認爲"軌"當是"軛"字之误。此說直接否定了上述兩種舊說,因而促使我們重新認真審視陸、孔之說以及清人相關論證。本文通過韻例、傳例、車制、詩意、字形五個角度的梳理和分析,認爲清人"軌"字不誤之說確不可易,"軌"字不可能是"軓"字之误,更不可能是"軛"字之訛。至於《毛傳》、《鄭箋》所據白文,絕不可能作"軛",作"軌"或"軌"則都有可能,尚可繼續討論。
其他文献
  文人笔记是古人对见闻、名物、古语、史实等的记录。刘叶秋先生所著之《历代笔记概述》将其分为小说故事、历史琐闻、考据辩证三类。历史琐闻、考据辩证两类中集结了大量
会议
由于古文字一字多音的现象比后代普遍,一个汉字或许可以表示若干个声母相远的词,不能机械地认为用同一个汉字所表示的词,声母一定相同或相近.因此,分析文字通假现象,不仅要分
  《俗务要名林》与《字宝碎金》同属敦煌字书,"俗务"指世俗事务,"名"即是"字","要名"指当时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词。本书多记当时俗语俗字,其所载录的,有些是一般字书所没有的,有
会议
《说文》中或有构件全同而构形不同之同形异构字,如果依照文字为求其统觉性,构件位置容有不必拘泥而可易置之弹性而言,凡有文字构件全同而构形不同者,其音义应当无别,譬如:「
会议
通过对河北省9个市34所县城、乡镇初中的44名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城镇初中生错别字情况比较严重;教师逐渐开始认识到教师态度上的不重视、教学中汉字学知识的缺失是学生
马叙伦(1885-1970)《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简称作《疏证》)利用甲骨文材料纠正、发展和补充前人的观点.后人研究古文字问题引用马氏的说法,并加以补正.当然马氏使用古文字资料
甲骨文有"不"、"帝"二字,关于字形的解说,长时间无定论.今结合字形字音及古人训诂相推求,"不"应为"本"之象形初文,象草木之根,而"帝"则为"柢"之表义初文,指树木的主根.甲骨文
本文从字形分析、字构分析以及字素和部件、偏旁的关系以及概念的整合等方面来分析现代汉语常用字的结构,以此来验证这种分析方法较以往分析的清楚、方便与更加合理之处。
燕国兵器铭文中习见"萃"字,楚国兵器铭文中有"(粹)"字.从辞例来看,"萃"、"(驿)"二字用法相近,多用在兵器名词的前面;从字形分析,"(粹)"字可能是为明确"萃"字表示"兵车"的字义
方块壮字是目前仍然在壮族民间流传使用的一种仿汉文字,笔画是其书写的基础.研究表明,方块壮字的笔画规律符合汉字的笔画规律,两者在笔画数、笔形分布、笔画排序及笔顺同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