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审美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来源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根基在于生态审美体验的现实存在,生态审美体验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直接决定了生态美学理论形态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于生态审美体验的反思和探究便成为生态美学首先要完成的任务。生态审美体验之不同于其他审美体验的关键就在于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美关注,这种关注的对象不是景观式或者如画性的自然,而是生态秩序的良好与和谐状态。作为一种审美体验,生态审美体验同样带来感性与情感上的愉悦,然而这种愉悦却不是轻易得来。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审美思维方式,"观物取象"观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价值。近代以来,由于神话世界观的脱落,自然主义、实证主义等思想的引进和传播,以及现代学人对西方近代本体论哲学体系及其研究方法的挪用,造成对"观物取象"初始内涵的种种遮蔽或曲解。本文指出:第一,"观"首先一个神学概念,"观"的对象、主体、内容均有特定的礼仪和宗教内涵;第二,"物"非指"万物",而是与《周易·系辞》"精气为物"思想相关,
会议
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期。数字技术掀起了一场颠覆性的艺术革命。从意象现实到身体现实、从模仿现实到虚拟现实,从干媒体到湿媒体、从热媒介到冷媒介,虚拟艺术形态正在形成之中。面对虚拟艺术,西方传统文论的基石"模仿说"陷于失语。而中国意象美学却有着解释虚拟艺术的话语基础。意象美学启发下,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呈现出新格局:艺术品不再是一个现成品、一个反映的世界之镜或启蒙的心灵之灯,而是融合现实的接口;从静
会议
中国近代女性文学批评,指写作或出版于1840-1919年间女性所写的文学批评作品。其内容涉及诗、文、词、弹词、小说、戏剧等文学类型或作品;形式包括诗文选本、诗话、词话、论诗诗、题词、诗文序跋以及杂见于其他作品中的文学言论等。在文艺学、近代文学、文学批评史等相关学科领域中,近代女性文学批评尚处于缺席状态。近十数年来,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研究兴起,间接为之提供了部分资料与研究成果。但囿于资料、观念等原因,
会议
向培良的人类艺术学理论,形成于1920年代末,完成于1930年代末,在左联主张的"普罗文艺"和国民党右翼文人提出的"民族主义文艺"之外,以人类艺术学视野,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艺术体系。挖掘、整理向培良人类艺术学理论体系,对于21世纪的中国文论建设,自有其价值和意义。
会议
回顾近百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以其强烈的实践性品格和鲜明的价值论特色逐渐成为中国革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了在中国文艺理论中的主导地位。俄国十月革命震撼了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十月革命的胜利,吸引了中国人的目光,让中国人看到了世界的希望,走苏联之路,成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理趋向,随之,苏联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人中国的主要途径。毛泽东曾
会议
后理论时代学科反思和重返文本的发展现实再次印证了文论的反思性和人文性双维学科性质。为此我们可以把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概括为:提升学生反思和质疑的理论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情怀。然而我们的文论教材长期重视观点提炼与理论知识的梳理,教师具体的教学环节缺少互动,学习主体也缺乏"经典阅读"体验。因此,今后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材编写应突出探究式学习和问题意识,在开放多
会议
当前中国美学最缺少什么?有学者提出,当前中国美学最缺少信仰,需要补上"信仰的维度",他认为"神性缺席所导致的心灵困厄,正是美学之为美学的不治之症。"的确,神性、信仰也许是我们当代美学缺少的一个维度,但是与其说缺少的是信仰,不如说我们首先缺少的是情感。因为信仰毕竟更加抽象与虚无,更加形而上,离我们一般人似乎更远,而情感则好像离我们更近,更加真实而具体,我们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情感在美学中更基础、更直接
会议
新时期关于艺术生产的讨论之所以在上世纪70年代末迅速发展起来,是因为这一的讨论既有突破此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艺术意识形态论的意图,又受到当时刚刚翻译出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著作的激发与启迪。因此,艺术生产理论在新时期的发展既体现出很多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也展示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中国文论建设所做的有益补充。论文在较为详细地分析中国学者所建构的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特点与理论
以传奇性为主的传统小说书写系统中,日常生活的庸常性与单调性并不受青睐。十九世纪中后期发展起来的现代小说,逐步淡化了情节因果性和悬念性,符号阐释的作用在小说文本中得以强化,并与故事演进深度融合。现代小说破译、分析、诊断日常生活中种种平凡的存在,一方面突出了诊断者阐释的睿智与探测的奇妙;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被遮蔽的盲区与被忽略的细节,在多学科多维度的解读和分析过程中,变幻出奇异多彩的审美特性,盘旋出复
会议
中国古代诗学中意象与意境,究其实质是一种内视之美。而诗学以之作为审美价值标准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其产生的根源在于诗的内视之美。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见于言外"是以"如在目前"为其前提的。严羽的"盛唐兴趣",王廷相的"意象透莹",王国维的"不隔"等等,都是内视之美的标举。从诗人创作的角度看,诗的内视之美在于经过主体的"拟容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