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结合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来源 :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D 打印技术是一种以离散叠加为原理的制造技术,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在短时间内精确构建出复杂的结构,具有制备快速化、功能个体化、形貌精确化等显著优点。定制化的生物医用器械,已被认为是3D 打印将来的主要应用方向。然而,尽管3D 打印器件在形貌控制与力学性能上有独到的优势,但目前打印原料并不成熟,打印成品的表面性能往往不能满足生物医用的实际需要,从而限制了其实际的应用范围。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基础,现提出将3D 打印与纳米技术进行结合,使打印出的产品既有精确的形貌结构,同时又赋予其优异的表面性能以符合实际需求,并系统探究这些新兴打印材料在骨科、口腔、烧伤、心血管等相关领域的具体应用方案。
其他文献
癌症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光热治疗和光动力治疗由于其毒副作用小、患者生存率高的特点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于此同时基于光热和光动力协同治疗的材料被大量报道,然而其制备方法都较为复杂,因此开发一种方法简单并且具有光热/光动力协同功能的材料显得十分重要.本工作采用三种不同尺寸的金属有机框架ZIF-8 纳米颗粒作为前驱体模板,而后通过高温碳化的方法制备了三种ZIF-8 衍生的碳纳米
光热治疗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肿瘤治疗方法。然而,其在开发具有体内高光热转化效率及可生物降解的生物材料方面仍然存在挑战。本工作将新鲜鱿鱼墨囊中提取的天然黑色素纳米颗粒作为有效光热试剂,开发了红细胞膜-伪装的纳米黑色素(Melanin@RBC)平台用于体内抗肿瘤的光热治疗。所制备的天然黑色素纳米颗粒在近红外区域表现出强的吸收,光热转换效率(~40%)显著高于人工合成的类黑色素聚多巴胺纳米颗粒(~29
本研究利用层层自包覆的方法将负电荷聚合物PSS 与正电荷聚合物PLL 包覆到表面CTAB 包裹的金棒上。再利用薄膜水化法将活性成分鬼臼毒素包裹在脂质体疏水腔中,并在表面修饰DSPE-PEG-COOH,该功能化的脂质体通过静电作用力将修饰后的金棒连接在表面,该复合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光热转化效果并且具有良好的光热稳定性,此外,实现了细胞水平的光热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协同杀伤方法:通过层层自包覆的方法将PS
临床癌症治疗的失败常常是由于肿瘤多药耐药性引起的,采用单一手段治疗肿瘤多药耐药时疗效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光热-化疗联合治疗的策略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具有光热和高化疗药物负载性能的双功能载体的发展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联合光热和化疗治疗多药耐药性肿瘤的纳米颗粒,将生物相容的介孔聚巴多胺纳米颗粒(MPDA)[1]作为药物载体,阿霉素(DOX)作为模式药物,通过疏水作用和π-
引言:大多数小分子化疗药物水溶性差,体内药动学性质不理想,且可能会对正常组织产生毒性[1]。多种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开发使得这些问题有望解决。其中,基于线性树枝状聚合物-药物共价连接物的纳米胶束粒径较小(10-100 nm),具有良好的血液循环稳定性和较高的载药量,在递送疏水性药物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3]。
在免疫治疗中,通过接种疫苗诱导有效的细胞免疫对于治疗细胞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至关重要[1]。外源性抗原在胞浆内可以发生交叉递呈诱导细胞免疫,因而胞浆递送对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细胞穿膜肽作为一种理想的胞浆递送载体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在这项工作中,我们结合二硫键交联和细胞穿透肽精氨酸八聚体,设计了一种新的合成多肽疫苗递送载体cys-trp-trp-arg8-cys-arg8-cys-arg8-cy
两亲性刷状PEG 药物递送系统具有独特的性能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大部分相关研究为胶束,存在着稳定性与保存及制备问题;此外,对于两亲性刷状PEG 聚合物,分子特征参数对其性质有很大影响,而相关探究还十分有限。基于此,我们设计并制备了一种酶及pH 双敏感响应的树状结构改性的刷形聚甲基丙烯酸聚寡乙二醇阿霉素共聚物(Enzyme-andpH-responsive dendritic
目前,癌症治疗领域存在的一大难题是抗癌药物不能够被癌细胞有效内吞,导致大多数作用于细胞内靶点的药物不能正常发挥疗效。为此许多纳米药物载体被广泛开发来用于增强癌细胞对药物的摄取。[1] 然而,大部分纳米药物被细胞内吞后通常被滞留在溶酶体中,使得药物极易被降解而失去药效。本工作中,我们构建了一种新型光敏纳米胶束用于胞内药物递送。这种纳米胶束由两亲性高分子胆固醇-聚乙二醇-原卟啉自组装形成,其中原卟啉为
机体约有80%以上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都起始于黏膜表面,黏膜免疫是机体抵抗外来病原入侵的重要屏障,疫苗通过黏膜免疫可以引起机体局部或全身的免疫应答,但是疫苗在进入机体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受到体内酶的分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疫苗的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和发展一种有效的黏膜免疫佐用以增强机体对病原的黏膜免疫和全身免疫应答水平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荧光碳点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低细胞毒
口服给药作为一种方便、患者依从性高的给药系统,是癌症化学疗法的理想给药方式.但是胃肠道环境的破坏作用、小肠上皮细胞高表达的P-糖蛋白(P-gp)的外排作用以及药物自身的疏水性导致大部分抗癌药物的口服利用率极低[1,2].本文通过碳二亚胺反应将槲皮素枝接在水溶性壳聚糖上,从而合成了一种可自组装为胶束的天然聚合物药物结合物—槲皮素壳聚糖(QCS).通过超声自组装法,QCS 可自组装为纳米胶束,其疏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