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Cu2+-RGDFRGDS的设计、合成及抗血栓活性和作用机制研究:探索其以纳米颗粒形式在抗栓治疗中的机制和高疗效

来源 :首都医科大学第三届研究生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687384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栓疾病一直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在前期抗血栓药物的研究中,发现了三个由Cu2+和重复的精氨酸(Arg)-甘氨酸(Gly)-天冬氨酸(Asp)(RGD)序列组成的配合物: Cu(Ⅱ)-Arg-Gly-Asp-Ser-Arg-Gly-Asp-Ser (Cu[Ⅱ]-4a), Cu(Ⅱ)-Arg-Gly-Asp-Val-Arg-Gly-Asp-Val (Cu[Ⅱ]-4b),和Cu(Ⅱ)-Arg-Gly-Asp-Phe-Arg-GlyAsp-Phe (Cu[Ⅱ]-4c),研究发现,Cu(Ⅱ)-4a体外活性最好,Cu(Ⅱ)-4c体内抗血栓活性最好。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中可以直观的看到,Cu(Ⅱ)-4a和Cu(Ⅱ)-4c分别可以形成纳米聚合物和纳米颗粒。然而,纳米配合物的形成与抑制血栓形成的机制仍有待探索。为此,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Cu(Ⅱ)和RGD序列八 肽Arg-Gly-Asp-Phe-Arg-Gly-AspSer(RGDFRGDS)形成的配合物,结构上包含Cu(Ⅱ)-4c中的Arg-Gly-Asp-Phe序列和Cu(Ⅱ)-4a中的Arg-Gly-Asp-Ser序列,设计上综合了它们的生物活性和纳米结构的优势。 与Cu(Ⅱ)-4a,Cu(Ⅱ)-4b,Cu(Ⅱ)-4c相比,Cu(Ⅱ)-RGDFRGDS (Cu2+-FS)有 更优秀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的活性,并且形成了表面有多孔洞的纳米颗粒。此外,本文证明了Cu2+-FS在水溶液中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并用计算机模拟了Cu2+-FS纳米颗粒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Cu2+-FS具有降低血浆中GPⅡb/Ⅲa,P-selectin和IL-8的含量,从而具有抗血栓的作用。最后,粘附到细胞表面,然后进入细胞质中,经过一个两步的过程Cu2+-FS纳米颗粒阻止血小板的激活。结果表明,Cu2+-FS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比RGDFRGDS高10-52倍,并且抗血栓作用的有效剂量比RGDFRGDS低5000倍。
其他文献
  血栓形成是一种病理状态,并且是高发病和死亡的原因之一.聚α,β-天冬氨酸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而RGD序列肽可以靶向血栓,设计将二者偶联得到的聚α,β-天冬氨酰-精氨酸
  血小板表面糖蛋白p-选择素和GPⅡb/Ⅲa受体与分别血小板-纤维蛋白-白细胞血栓和血小板-纤维蛋白-血小板血栓的形成有关联.在目前的研究中,以N-(3S-四氢异喹啉-3-羰基)-Th
会议
  小干扰RNA(siRNA)在治疗或预防疾病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在siRNA的转运中,安全、高效的亟待被研究与开发.这篇文章中,VEGF-siRNA/RGDS/ND是将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
会议
  三个新颖的用琥珀酰做连接臂的三组分的偶联物,以17 β-氨基-11 α-羟基-雄甾-1,4-二烯-3-酮为药效团,设计、合成、评价了RGD-四肽(多肽精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氨基酸)
会议
  地塞米松(Dex)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具有优秀的抗炎作用,但诱发骨质疏松的副作用严重限制了其临床使用。细胞粘附现象存在于炎症和骨质疏松的起始过程中,而RGD短肽的抗粘附
会议
  恶性肿瘤通过多种途径导致血栓形成,化疗的低选择性使癌症病人的治疗结果不理想.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报道了一种同时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和血栓形成作用的荧光纳米小分子PZL
会议
  冬凌草的热水提取物传统上作为抗栓药物使用.本研究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外和体内实验探索其抗栓的效用和机制.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表明,冬凌草叶水提物(AERL)抑制由凝
会议
  寻找到三个具有抗骨质疏松作用且无副作用的新型抗骨质疏松双亲性分子新型纳米药物,17β-(RGD-AA-氨基)-11α-羟基雄甾-1,4-二烯-3-酮(5a: AA=丝氨酸,5b: AA=缬氨酸,5c:AA =
会议
  Nano-sized MnCO3 shows many unique properties, and are attractive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MnCO3 nanoparticles (NPs) as an MRI c
会议
  炎症在肿瘤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由基损伤能进一步加剧癌症患者的病况.因此,具有抑制炎症和清除自由基双重作用的抗肿瘤药物是研究热点.本文报道了一种新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