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体道德态度培育的规律与方法

来源 :全国第四届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sunday_tong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养成的;道德态度培育贯穿道德培育的全过程,在道德培育中居于核心地位.道德态度培育还是认知培育、情感培育和行为倾向培育协调一致的结果,具有系统性,要经过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和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的复杂变化方能实现.在实践中既要高度重视道德态度培育对于个体道德品质塑造的重要作用,又要对其内在复杂性有充分了解和科学认识,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路径和策略选择,将外在环境营造与内在能动性调动相结合,将宏观目标设定与具体策略选择相结合,将长期性培养与阶段性提升相结合,将普遍性引导与针对性实践相结合,构建促进个体道德态度培育的立体性平台和综合性机制.
其他文献
大学校园师源性骚扰/性侵害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但社会大众和国内学术界对此却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各类话语大都从道德审判的角度来探讨问题,从加强师德建设的思路提出解决方案.本研究认为,要想有效防治校园性骚扰/性侵害的发生,绝不只是关乎道德伦理,它更需要法律的介入和制度的约束.在高校推进法制化的进程中,如何规范师生间的权利关系,走出"自由论"的思维困境,将性骚扰/性侵害的关注焦点由个人意愿转向对
荀子的教育思想的本质是礼治的彰显,其教育思想的目标是成为贤人君子,其教育方法是亲近良师,强调学习要有恒,“虚壹而静”,不可浮躁。荀子的教育思想从整体而言,起到了铸造中华文化的基本形貌和中国人的基本性格特征的作用。荀子所言的“仁”是“礼”的内核,礼是秩序与和谐,其内在动力是“乐”。一个人不懂得礼仪、礼节和礼貌,行为举止不能文雅、得体、有礼,尤其是没有廉耻感的人,是无法成为君子的。礼是区分君子小人的标
循证矫正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矫正的针对性.如何实现未成年服刑人员矫正的针对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找到开展矫正的着力点.如果从问题视角来看矫正的着力点,就必须找到符合未成年人服刑人员面临的问题,在循证矫正的意义上,通过科学的研究、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经验以及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矫正方案,推动其自我认知、生命重塑的全新建构,进而提升社区矫正效果.
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过程即教育目的"的观点,提倡不在教育过程之外设置教育目的.然而经笔者考察发现,西方思想史上的教育学家们阐述的教育方式背后都有其教育的目的.杜威的"教育过程即目的"的方案也并未如其所言般成功地用过程来消解目的,通过文本考察,发现作为共同生活模式和政治形态的民主是杜威隐藏的教育目的.
对于教师道德领域公私不分,导致我国选择性道德失允的现象的出现.在蔡元培看来,道德具有公德与私德的区分,它们是个体在不同生活领域里遵循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公德与私德的区分是师德修养的基本前提,公私双修是师德完善的核心内容,教师要将消极道德与积极道德结合起来,并将它们融入到教师专业道德中去.师德公德化或师德私德化都只放大了教师在某一方面的道德影响,都是极为片面的.
2008年经上级批准首都师大附中与美国纽约德怀特私立学校(Dwight School New York USA)合作开办中美高中实验课程项目;2012年后又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捷门堂私立学校(Germantown Academy)合作,并在该校开办了孔子课堂.从2012年开始首都师大附中每年派教师前去任教.2014年又应邀向美国缅因州戈勒姆学区(Gorham School公立)孔子课堂派去任课教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孔子的上述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国家"先富后教",即在富民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成为当代中国执政党和政府既不是"贫而强教",又避免"养而不教",而是在努力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广大公民实施有效道德教育之必要性和合理性的文化根基.至于当代西方国家,虽然有所谓"自由
蔡元培教育伦理思想得益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受到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启发,构成了蔡元培教育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引申出了培养健全人格,育国家之良民这一以善为目的的教育伦理逻辑起点;以教育善的理念为前提,集中探讨了蔡元培教育伦理思想的目标"育国家之良民"和"养威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以伦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教育问题,挖掘教育过程中的伦理内涵,使教育伦理向着善的目的,符合人
"传授有价值的东西"、"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是英国教育家彼得斯(peters,R.S)对好的教学标准的总结和概括,即教学是有效性和伦理性的统一.梳理相关研究以及审视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在追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往往忽视教学的伦理性,造成教学伦理性的缺失.因此论文经过一定时期的课堂观察以及相关教师深入的访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关系等角度,挖掘和探究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并对课堂教学中
今天的学校教育,是要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在相同的学校环境中得到一样的体验,关键是通过教育的形态与载体,逐步削减曾经附在学校教育中的某些突显的功利功能。随着人类对自身认知极限的无限挑战与突破,学校教育己经不需要承担传递与解释知识体系的任务,教师同样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处于对合适的学习环境的建设中。教师是学习环境的主持者,必须承担创建并解释共处的原则与规范。各类学习课程的内容不尽相同,但目标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