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T1A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毒性的关系

来源 :第三届全国妇科恶性肿瘤化疗问题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4747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了解中国宫颈癌和卵巢癌患者血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苷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启动子的多态性情况,并研究其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的毒副反应(延迟性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关系。方法:收集64例使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方案”化疗的宫颈癌和卵巢癌患者的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UGT1A1基因启动子,用毛细管电泳等位基因片段分析(size-based analysis)方法分析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并与化疗毒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UGT1A1基因启动子的野生纯合型(TA 6/6)最为常见,共44例,占68.75%;其次为突变杂合型(TA 6/7),共17例,占26.6%;突变纯合型(TA 7/7)仅3例,占4.69%。UGT1A1基因启动子表现型是发生延迟性腹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40,OR=4.228).但不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68.OR=3.659),TA6/7和TA7/7基因型患者可能比TA6/6基因型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高。结论:在中国宫颈癌、卵巢癌患者中,UGT1A1基因启动子以TA6/6型较常见。UGT1A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是伊立替康所致延迟性腹泻的独立影响因素,TA6/7和TA7/7基因型发生延迟性腹泻的风险高于TA6/6型。
其他文献
文中介绍了医院在探索中医药特色优势发展之路上所做的相关工作,分别从“重视传承中医药技术,搭建中医药发展平台”、“结合特色中医专科建设,倡导中医药临床运用”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的瑰宝,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本文通过探讨中医药在农村医疗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目前中医药事业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外科治疗的思路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自2000年6月~2005年9月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103例,男69例,女34例。按Schatzker分类并予以分别行非手术治疗9例、单髁空心螺钉固定13例、单侧植骨并钢板螺钉固定54例、切开复位植骨双钢板螺钉同定27例。结果: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平分法进行综合平分:优54例,良29例,可12例,差8例。结论:应根据分型和CT检查结果选择
目的:观察马齿苋合剂水提液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给予马齿苋合剂水提液(由马齿苋、板蓝根各30g,黄芪60g,金银花20g组成)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无环鸟苷口服治疗。2组均以7天为1疗程,4疗程后判定疗效。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介素-2、IFN-γ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2%,对照组为63.2%。2组比较,差
目的:观察华蟾素注射液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的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加华蟾素注射液静脉滴注和中药汤剂。观察两组瘤体近期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Karnofsky评分及体重。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近期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症状改善情况、Karnofsky评分及体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从骆驼蹄瓣Zygophyllum fabago L.茎中分离得到13个三萜类成分,分别为:骆驼蹄瓣素(Ⅰ)、骆驼蹄瓣皂苷A~E(Ⅱ~Ⅵ)、奎洛维酸(Ⅶ)、3-O-[β-D-quinovopyranosyl]-pyrocincholate(Ⅷ)、3-O-[β-D-quinovopyranosyl]-cincholic acid(Ⅸ)、奎洛维酸3-O-β-D-鸡纳糖苷(X)、nahagenin(Ⅺ)、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凋亡以及信号传导途径在分子水平上受到严格的调控。随着肿瘤特异性位点被不断认识,越来越多的靶向治疗药物也不断涌现。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利用特异性分子(单克隆抗体、小分子物质)封闭或抑制这些分子靶点,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或诱导其凋亡。其在为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亦成为热点,本文就国内外研究分子靶向药物在晚期或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新进展
目的:比较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与传统紫杉醇注射液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局部及病理反应和毒副反应。方法:选取有可比性的55例宫颈癌患者,随机进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应用紫杉醇脂质体,每次剂量135mg/m2,对照组20例应用紫杉醇每次剂量135mg/m2。两组均联合卡铂化疗,每3周重复1次为1个周期,共2个周期,3周后评价局部反应,随后手术;并对两组术后病理和毒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局部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中胚叶混合瘤(OMMMT)的预后和术后辅助化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77年1月至2007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OMMMT患者的各项临床特点及生存结果。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Ⅰ期1例,Ⅱ期6例,Ⅲ期13例。Ⅳ期4例,分期不详者4例。中位发病年龄57岁。初次手术时有24例患者接受了标准的卵巢癌减瘤术,22例术后辅助化疗,其中
本文通过对一位确诊为宫颈鳞状细胞癌Ⅱa期及阴道上皮内瘤变Ⅲ级合并回肠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61岁女性患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的分析,提出对此病例诊治思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