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人生

来源 :今日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yuan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海归派逐渐适应和融入本地生活的故事,这已经是一种潮流了
  回到中国已经4年了,顾向圣有时还被人看作是"半个老外"。本地员工喜欢喝茶,而他却一直喜欢享用咖啡。
  39岁的顾向圣,看起来非常年轻,头发、衣着都很整齐,讲话时面带笑容,还有一点羞涩和矜持。顾服务于著名的专业服务机构——德勤,是一位主管企业风险管理服务的合伙人。
  追随着变化的顾向圣已经习惯了他现在呆的地方——中国。从香港到北京,再从北美返回到香港、中国内地。顾向圣说:"其实,我是一个在香港出生的土生仔。"
  
  北美归来
  
  顾向圣出生在香港,10多岁时,随同父母移民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从此之后的15年,顾向圣一直生活在北美洲。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毕业后,顾先生进入了德勤,先后在加拿大、美国西雅图、三藩市等地工作。
  "我很喜欢北美洲的生活",顾向圣慢慢地回忆,“魁北克的秋天特别美,人们可以去钓鱼、打野鸭。在冬天可以滑冰、滑雪。”
  当在北美洲享受这些美好的时候,顾向圣绝没有想到,在被公司派回中国后,自己竟然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去适应童年呆过的香港和陌生的中国内地。1998年10月1日,受德勤总部派遣,顾向圣返回自己的出生地--香港。一星期后,顾第一次去了上海。一个多月后,顾向圣又第一次来到了北京。"但是,不太幸运的是,我一到国内就患了重感冒。"顾微笑着回忆说。
  "在北美洲,人们都很注重享受生活;中国人对生活的要求没那么高,而把工作和事业看得太重了,一直是‘冲!冲!冲!‘。"回到国内后的顾向圣首先感觉到的是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顾向圣吃惊地发现,香港、上海和北京的同事们都冲得很快,干起活来效率极高。相比之下,自己却有些赶不上趟,"人家7、8点钟就做完事了,可以下班了,为什么我这么辛苦,晚上工作到11点钟,还是跟不上?"他说,“在加拿大和美国,人们在星期六和星期天根本不用工作。可是在这边,有些时候连续7天都得工作。"
  "这里压力太大,当时我快顶不住了!"最初回来的顾向圣曾几度想回到北美洲去。
  
  减压良方
  
  好在顾向圣是一个坚强的人。
  1998年,重回故地的新鲜感还没褪尽的顾向圣开始努力适应中国的本地文化。首先摆在他面前的难题就是语言障碍,从英文到半中半英,再到普通话,要彻底转变过来简直太难了,“累极了!太辛苦了!"顾向圣说。
  而他要转变和适应的还远不止于此。中国和欧美的企业文化很不一样,待人接物的习俗也多有不同。为了更有亲和力地服务于本地客户,为了有效地与下属直接交流和沟通,他必须要逐渐了解适应中国人内敛、含蓄的特点。当然,与此同时,顾向圣也将欧美开放的文化传播给他的同事。他经常鼓励他的下属们打消任何顾虑与他沟通,创造一个开放、轻松、高效的工作氛围。
  有时工作压力实在太大了,总得给自己找一个减压的办法啊。
  现在,顾向圣最喜欢的减压休闲节目是打高尔夫球。“在绿草坪上把球狠狠地打出去,那种畅快的感觉真好。打完球回去休息一下,感觉压力马上就没有了。”当然,打高尔夫球时还有一些更惬意的东西。比如高尔夫球场也可以是很好的生意场,球场环境那么好,人也不多,打起球来大家都很放松,而且有18个洞,什么事都可以慢慢地去谈。
  顾向圣就有过在高尔夫球场上谈成生意的例子。前年,顾向圣与一位重要的IT客户打高尔夫球,“开球后打前几个洞时,我们聊一些天气很好啊、球场的草很好啊这样的话题,慢慢地话题就多起来了,可以很轻松地问对方:你的生意怎么样?等打到第9个洞的时候,我们的生意就已经谈得差不多了。”
  不过,在北京有一个问题:打球的时间不多,冬天太冷,夏天太热,只有春季和秋季,他才有此优雅享受。
  中国和欧美的企业文化很不一样,待人接物的习俗也多有不同。为了更有亲和力地服务于本地客户,为了有效地与下属直接交流和沟通,他必须要逐渐了解适应中国人内敛、含蓄的特点
  
  习惯中国
  
  "太专注于事业的坏处是,私人生活就不能圆满。"30多岁的顾向圣至今单身。记者向他谈起,台湾半导体之父张忠谋先生70岁高龄才结婚时,顾向圣哈哈大笑。
  站在顾向圣的办公室向窗外望是一派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人流熙攘、生机勃勃。
  顾向圣说:"现在我感觉美国好像走得越来越慢,而中国越走越快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在中国比在美国发展的机会更多也更好。"
  近两年,顾向圣回到加拿大和美国休假时会郁闷地发现,美国和加拿大的生活节奏很慢,也很闷,什么都没有效率似的。而在北京,虽然事务繁忙,却很是繁荣,感觉干什么都很有效率,很快,很有劲。“不知道是我自己不明白还是这世界变化快。”
  总之,追随着变化的顾向圣已经习惯了他现在呆的这个地方——中国了!
其他文献
对于雄心勃勃的跨国家居巨头们来说,中国家居市场(或称家居建材市场)的魅力是如此不可抵挡。而北京市场几乎是中国家居市场的集大成者。尤其是宜家(IKEA)在北京的巨大成功,更放大了外省和外国家居市场巨头们的想象空间,促使他们挺进北京。北京新生的年轻白领阶层,把购买价格不菲的宜家家具,作为一种表达品位的时髦行动。这是一个让家居巨头们抨然心动的购买力量。  “学习宜家好榜样”!。外埠和外国的家居巨头,选择
期刊
全力推动“信用卡特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先行一步,棋高一招  上海,2003年的第一个工作日,花旗集团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宣布联姻。一年前,浦发银行董事长张广生肯定想不到会有这一天,因为他们和花旗接触的目的是信用卡,而参股6亿元则完全是“意外”的副产品。  根据浦发行和花旗达成的协议,双方在上海的信用卡中心将作为双方的首个合作项目。张广生表示:浦发银行的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将由花旗的人士担任,在得到管理
期刊
科大讯飞通过在语音技术上的位势,已经开始谋划产业链的建设。它极有希望因为对核心技术的把握而拥有未来广阔市场的领先地位。  很多人不知道刘庆峰,但很多人都听说过中国科技大学6位学生获得了600多万元奖励的大新闻。刘庆峰就是6位学生中的领头人。  “自创业以来,我们一直在走着一条‘弯曲的直线’。”科大讯飞总裁刘庆峰倦意中含着激情。  瞄准了数百亿元的市场空间,刘庆峰风尘仆仆创业三年多就已经信心十足:“
期刊
借助与京城最大开发商的“捆绑”,伟业完成了它的原始积累和初步发展,并继而构筑了投资顾问、房地产经纪与资产管理的“三架马车”  1994年,伟业顾问与北京城市开发集团捆绑销售望京新城一举成名,并坐上了京城房地产代理商的头把交椅至今。  房地产代理业本质上有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基于此种认知,伟业顾问从创建一年后就开始探索投资顾问业务。1999年,伟业顾问公司又正式成立了单独的伟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全方位
期刊
通过“上书”赢得先机,实则撬开了公用事业开放的大门;当然,桑德还得藉盈利模式和对产业链的打造才能用好雄踞于金字塔的顶端这个机遇  桑得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文一波今年的春节过得从未有过的充实。  新年伊始,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成功控股ST原宜60.61%。股权转让协议已于2002年的最后一天签署。桑德集团终于一步跨入它饥渴已久的资本市场。  而且,文一波进一步证实,桑德集团控股的北京桑德环境工程
期刊
知识型企业里的数字化管理看起来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正如它们的工作习惯一样,德勤等会计师行仍然给智力劳动贴上了数字化标签,进行量化管理  "对人的管理,会计师事务所这个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太一样。"  这种不同主要来自员工的素质,他们本身都已是人才中的"百里挑一",选拔的时候挑的全是学校里的"尖子",这种用人机制已决定了这样的员工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激励,因为他自己在成长的环境里一直都是努力在往高
期刊
在行业利润高企的时候,走低利润销售路线,不仅需要平民关怀意识,更需要非凡的战略胆识。而这是三生实现跳跃式发展的关键性起点  至2002年,国内企业已从国际药业巨头手中夺回了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又称促红素)80%的市场份额,其中三生制药的“益比奥”更独占国内半壁江山,成为中国市场份额最高、应用最为广泛的促红素,将跨国公司美国罗氏、日本麒麟远远甩在后面。  10年间,从一间简陋的实验室起步
期刊
在中国电影市场正被越来越多的国人遗弃时,华谊兄弟杀进来了。王中军的华谊兄弟带来了全新的电影理念及好莱坞生产模式、大制作和海外分账。华谊兄弟替中国电影找回了它的娱乐本性,这也是华谊成功的秘密。他们开启了中国电影商业化的时代  不少人都能说出电影《大腕》、《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刺秦》、《一声叹息》、《刮痧》的导演,但知道这些电影背后的投资公司北京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就很少了,
期刊
教育产业确实是一个富矿。但由于国家政策的诸多限制,这个产业的风险也很大。多佳股份将教育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是因为它背靠着西安开元集团这棵有着丰富教育资源的大树。当然,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也很重要。从纺织服装转为教育产业,显然,多佳股份是一个产业转型成功的典范  2001年,湖北多佳股份有限公司(600086)引进了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通过资产置换,成功实现资产重组,并顺利实现了产业的转型,
期刊
中国和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紧密交融,中国商人和世界的客商频繁过招,高尔夫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时尚运动,跨越了地域、文化、语言上的差异和障碍,成为中国商人扬长避短博得商机的“轻武器",而高尔夫娱乐带来的黄金关系圈也越来越受到企业和个人的关注。  在今天的中国,在您的周围,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在高尔夫运动中具体受益,“在办公室里谈高尔夫,在高尔夫球场上谈生意”,正成为中国一批新兴商人商务生活的真实写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