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簡牘釋文校讀札記

来源 :第八届出土文献研究与比较文字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y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秦简牍释文所进行的校订,主要针对前人及时贤未释、误释或有歧义的字词,依据字形及辞例进行新释或改释,共十四则.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新材料对“幽”字字形结构再次加以分析,认为“幽”字其下部件确实为“山”而非“火”,结构以“山”和表细微的“(幺幺)”会意,本义应是山中隐微之所.出土文献中从“幽”的字多与“林”“艹”“水”等部件结合,更证明了“幽”字下面部件本即从“山”.此外,本文讨论了《越公其事》中简17“(艹幽)芒”当读为“幽荒”即“荒远之地”,简28和简30的“(氵幽)涂”应理解为“幽涂”即“幽隐的道路”,《合集》2
本文主要对《民之父母》第七简“而得既塞于四海矣”一句,进行再分析和探讨.前人对该句的解释,不乏真知灼见,但仍有一些意见值得商榷,尤其是未对竹简内容本身进行探讨.笔者今从校勘学的角度对简文和传世文献的不同之处进行研究.
《诗·召南·驺虞》一篇,在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下称"安大简")中有一处重要异文:今本"于嗟乎驺虞",简本作"于差(嗟)从(虎口)(乎)".对此,黄德宽和颜世铉先生有过讨论,笔者在拜读相关文章后,认为尚有商榷及补论之处,并发现安大简本可为异文文本的删汰与经典文本的生成等相关问题带来新的认识.
“有+动词”结构在卜辞中较为常见,一些学者主张将动词之前的“有”视为表示强调的副词,并以此为依据认为一部分命辞表示感叹陈述或祈使的语气.本文从贞卜的语境、词语的搭配以及语序等方面对“有”用作副词的说法提出质疑,并指出命辞的语气多具有推测性的特点.
“己”为“纪”之本字,象纶索形.甲骨文从“己”之字主要有“弟”、“夷”、“縣”、“弗”.“弟”字象缠有纶索的柲形,从必得声;“夷”字象缠有纶索的矢形,从矢得声;“县”字象人头悬挂于木杆形;“弗”字象缠有纶索的二柭形,从柭得声,为“柫”之本字.
简帛文献在异文校正、训诂语法和史料补充等多个方面对《左传》文本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利用简帛文献分别对随、邘、旅、《左传》的“主+之+谓”句式、妬、携王奸命……用迁郏鄏、子贡等七处《传》文进行新证,以显简帛文献在《左传》文本研究中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续编》收录了西安碑林博物馆近年入藏的西魏至元代墓志共231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是,书中所给录文存在一些疏漏,影响了这批材料的可靠性.本文通过认真核对原拓,对部分录文提出了补正意见.
甲骨辨伪是甲骨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笔者在平日阅读中,发现几版在真伪上值得商榷的甲骨,提出来进行讨论,同时提出了习刻中的动物字与伪刻中的动物字的特点和区分方法.
“正”在卜辞从义位的角度分析共表示四个词:{正}释义为征伐;{正}释义为祭名;{正}释义为适当、正当;{正}表示正月之正.“正”与“(口址)”仅在表“征伐”上义近.卜辞常见“隻(口址)”连用,“(口址)”后多接俘人、翦城之类词汇,倾向于征伐所获,与一般意义上的“征伐”不同.此外,“正”与“(口址)”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感情色彩的差异.
程式语是东巴经中使用次数较多、使用场合较固定的特殊语段.通过对程式语a33la33m(e)33(s)(e)r55(n)i33与“d(m)21be33d(m)21gu21ly21,d(m)21ta55t(e)i55n(m)33s(l)55,d(m)21(s)(e)55t(e)i55n(m)33mi33”的用字进行分析可以凸显现阶段东巴文研究中诸如字词伪对应关系、单一文本与文字性质论断的种种问题,为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