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典型城区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特征、来源分析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来源 :第21届中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lhong197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考察北京市典型城区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特征,于2013 年8 月至2015年9 月,利用法国CHROMATOTEC 公司生产的Airmo VOC 在线分析仪开展了北京市典型城区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连续观测.在分析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水平、变化特征、来源及其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的基础上,采用US EPA 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BTEX(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苯乙烯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6 种苯系物在观测期间质量浓度的日均值为16.22 μg/m3(变化范围为1.15~70.20 μg/m3),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质量浓度日均值分别为14.15、14.21、19.98和16.55 μg/m3.四个季节中苯系物的质量浓度均呈现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即早晚较高,中午较低(图1).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苯与甲苯的质量浓度比值(B/T)平均值分别为0.46、0.47、0.41 和1.10,说明春、夏、秋三季大气中的苯系物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可能还受到涂料的使用、溶剂的挥发等影响;冬季大气中的苯系物则除交通源外还有煤和生物质等的燃烧来源.各季节苯系物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除排在第一的间+对二甲苯和排在第二的甲苯相同外,其他物种排名均不相同;苯系物对SOA 生成潜势贡献除排在前三种的物种相同外,其他物种排名均不同,排在前三的物种分别是甲苯、间+对二甲苯和乙苯.观测期间BTXE 和苯乙烯对人体的非致癌风险危害商值在3.74E-04 至9.48E-02 之间,危害指数为0.14,对暴露人群尚不存在明显的非致癌风险;而苯在春、夏、秋、冬四季的致癌风险值分别为2.17E-05、3.42E-05、1.79E-05 和1.49E-05,均超过了US EPA 提出的一般成人可接受的致癌风险值1.00E-06,显示苯对研究区暴露人群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致癌性风险.由此可见,为降低苯系物对环境空气中臭氧和SOA 生成的贡献,以及为减少城市居民长期暴露在苯中的危害,北京市有必要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控制苯系物的排放,特别是应重视控制环境空气中苯的环境浓度.
其他文献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气颗粒物暴露水平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虽然颗粒物的致毒机理还不甚清楚,但目前普遍认为,由于活性氧物质(ROS)过度积累引起的机体氧化应激效应是颗粒
  为了了解灰霾期间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粒径分布特征,利用Anderson 分级采样器进行气溶胶样品的采集,使用离子色谱对其水溶性无机离子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PM1.1、P
会议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平均海拔约500m,东界龙泉山,西靠邛崃山,周边被海拔在4km以上的高山和高原所环抱,常年处于高湿度(相对湿度约80%以上)、静小风环境,大气污染物极难扩散,
  为了解北京市夏季灰霾发生期间大气气溶胶昼间和夜间化学成分的差异,掌握灰霾粒子形貌和成分变化规律,于2013年5月27-31日灰霾发生前后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
会议
  利用包含详细微物理动力学机制的NAQPMS+APM(Nested Ai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ing System with Advanced Particle Microphysics)模式,对北京城市大气2006 年1 月15日
会议
  华北平原地区的霾天气频繁发生,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不便的同时,还威胁人体健康,造成社会经济损失.霾的形成主要是由边界层内的PM2.5 污染物排放和天气条件共同决定的.近
会议
  Additional size-resolved chemical information is needed before the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airborne particles can be understood; howev
会议
  过氧乙酸(PAA)和过氧化氢(H2O2)是大气中重要的氧化剂,在大气自由基循环和二次气溶胶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大气酸沉降和人体健康.外场观测研究表明,PAA 在大气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颗粒物PM2.5 排放增加,对大气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日益显著,因此PM2.5 的污染问题日渐受到人们重视.2013 年1 月,北京及周边地区经
  大气颗粒物的成分复杂,其来源的区域差异较大,给污染治理的方向性决策带来困难.准确掌握颗粒物中各化学组分含量,对其毒理评价和来源分析至关重要.目前在颗粒物源解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