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对中国佛教优良传统的思考--赵朴老思想研究系列之三

来源 :上海玉佛禅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si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赵朴老在上世纪50、80年代对中国佛教的总结,依三大特点(宗派的兴起、文化艺术上的影响、国际友谊的建立)、三性(全面性、丰富性、广延性)、三化(学术化、艺术化、社会化)等,探讨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学术研究、农禅并重、国际友好交流)的形成;同时,考察三大传统的不足与困境,呼吁继承与发扬赵朴老的这一事业,继续探讨中国佛教优良传统.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分析陈那所立的“现量离分别”之义,先剖析“pratyaksa(现量)”与“kalpana(分别)”这两个概念,并且以《因明正理门论》来补充陈那对现量的定义,其中着重分析“现现别转”的含义。同时兼顾这些议题中的一些不同的声音,讨论法称、法上等对陈那的修改是否行得通,以及中观派的月称对他的有诸多不妥当之处的批评,以此来澄清陈那的观点。
对于认识的来源,佛教认识论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认识来源:一是现量,一是比量.使用当代分析哲学术语来讲,现量就是对于没有概念成分的纯粹经验的体验.比量,就是对经验进行概念化,并且使用推理与概念分析进行推导.本文首先从现量、概念与比量、世俗智与似现量、错乱智与错觉等不同层次对佛教认识论进行了探讨,所以,本文认为错觉是概念错误的一种简单情况。与其它概念错误不同的是,错觉,是大家都接受的错误,也就是说大家都接
司职是东岳大帝统辖下的审判机关,以人间政治生活付诸鬼神,构成了冥府善恶报应、生死循环系统.各司所判文案,真可谓明察秋毫,疏而不漏.善恶果报,历历不爽,凿凿可据.所宣扬的就是道教仁民爱物、忠君孝亲的伦理思想,目的是惩恶扬善,告诫人们时刻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密切注意黑暗的社会现实,以求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其权限与职份的划分,正是人们政治观念的反映.最早记载出现在宋代道士吕元素所集《道门定制》里,此后关
本文从祭祀文化的背景和角度,研究我国东岳文化的历史沿革和祭祀文化的关系并以此来探讨东岳信仰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发展.
泰山原生的信仰和文化,几千年来渗透、辐射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对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主要的特色,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通天辖地,三重空间;(二)三位主神,护国佑民.这是泰山最核心的、最本质的、最富特色的信仰,以此为轴心又向外延形成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礼乐文化、民俗文化等等.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背景下,着眼于发挥泰山信仰和文化软实力影响,促进
本文介绍中国道教文化具有生命性、整体性、政策性、自信性及外向性特点。解析了道教文化交流与道教文化贸易的概念,其在中国道教文化“走出去”中的重要性与做出的贡献,总结出道教文化贸易方式是中国道教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理性选择。
本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敦煌《发病书》所见的太山信仰,考察了出自敦煌本地区人士的占卜文书《发病书》中的太山信仰及与道教的关系;第二,敦煌所见神仙修炼术中的东岳帝君信仰,主要考察了其与道教灵宝派修炼法术之间的关系;第三,佛道融合的泰山府君信仰,主要考察佛教发愿文、写经题记中所见的太山府君信仰。
会议
本文通过对比儒、道、佛三种宗教的复兴,道教一撅不振,艰难维持;儒教则全被送讲了“博物馆“,至今难见起色。只有佛教以“人间佛教“为契机,成功振兴。对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中外学者、居士和护法的赞助下,二十世纪汉传佛教界连续崛起了好几代高僧,他们先在上海、南京、武汉为基地,坚守佛教寺庙,创办佛学机构,更新佛教教义,护教弘法。并且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了现代都市性,而儒教、道教在当代“
本文就如何利用佛教文化来服务于当今社会建设的需要展开讨论。通过关于“佛教是文化“命题研究的历史梳理,拓展到“世界文化发展”的视野,再回望当下的“现实处境“,从而在“自信”与“理性”中更好的思考相关的问题。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佛教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各个发展阶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佛教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结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谈几点关于佛教文化的看法。提出利用佛教文化的影响力,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大众素质;利用佛教的开放性、包容性,使得中国佛教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中国佛教界也借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