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高危手术病人的监测及优化治疗进展

来源 :第十二次长江流域暨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c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尽管直接由于麻醉原因造成的死亡率已经明显下降,但围术期的死亡率仍保持不变。那些术后死亡或术后导致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多是由于外科手术自身原因、感染、血栓栓塞、呼吸衰竭、心脏功能不全。因而在临床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病人容易发生以上并发症甚至死亡。从而提出了高危手术病人这一概念,并且问题的关键集中到了氧供需平衡。本文论述了围术期高危病人的评估、高危病人心排出量监测、优化治疗原则以及优化治疗方案。
其他文献
心房颤动并发血栓栓塞事件在临床较常发生,抗凝治疗对房颤患者血栓形成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目前首选用药是香豆素类的华法林。然而因其使用剂量的不确定性,治疗窗口狭窄,较高出血风险,临床不能普遍应用。具有较好抗凝作用、出血发生率低的治疗方法或药物一直是临床寻求的目标。张仲景《金贵要略方论》中的桂枝茯苓丸方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本文将其与华法林合用,观察联合用药后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是指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或传导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其是因窦房结功能障碍产生的严重心动过缓为主的综合征,本文介绍了临床应用温阳补肾散寒通络治疗的疗效。
冠心病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病情凶险,且其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已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冠心病的治疗中西医各有所长,各具优势。近些年来,西医在冠心病的诊治方面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但于诸多情况下,在冠心病病变的各个阶段,西医治疗仍有不少盲点、不足之处。此时,发挥中医药之优势,弥补西医治疗之盲点和不足,从而可显著提高冠心病之治疗效果,提高冠心病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就作者治疗复杂、难治性冠心病
在网络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虽然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已经广泛应用,但对于手术患者最为重要的治疗信息之一麻醉记录单至今却仍游离于HIS系统之外,以手工记录为多。因此,研发一套适用于麻醉科的电子病历系统即麻醉信息管理系统(Anesthesi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AIMS)来实现麻醉及其围手术期的信息保存
如何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一直是广大麻醉医师所要面临的问题,过去对麻醉深度的判断主要靠瞳孔、呼吸、血压、心率、分泌物、肌肉松弛度等指标,由于镇静、镇痛药、肌松药等应用,使得对麻醉深度的判断比较困难,所以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判断麻醉深度的客观指标来指导临床麻醉。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应用脑电及心率变异等仪器观察麻醉深度,并使其量化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目前,文献报道较多的有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和听觉诱发电
麻醉风险是一个客观存在又无法回避的事实,作为基层医院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麻醉风险存在的因素,有的放矢,综合处理,方能有效预防和降低麻醉风险。本文论述了临床麻醉风险因素以及降低麻醉风险的对策。
当前神经重症监测治疗的进展使得很多严重脑损伤的病人得以存活,但长期昏迷现象在临床上也极为常见。严重脑损伤后精确可信地监测病人意识状态、早期精确评估预后的研究无论从伦理还是经济因素考虑都应提倡。不幸的是,目前仍没有任何仪器能够对意识做出客观测定。本文就严重脑损伤后病理生理基础研究进展与脑组织氧分压监测(Brain Tissue Oxygen Monitoring,PbrO2)及神经影像学技术用于植物
1988年,法国人Dubolis首次报道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989年,Schuessler和Vancaille首次给前列腺癌病人行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活检术。1992年Gaur设计了类似血压气泵和袖带样结构的腹膜后气囊分离器,用于后腹腔镜(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surgery)肾上腺切除术获得成功,开创了腹膜后和盆腔腹膜外腹腔镜手术方式。随后的几年中,后腹腔镜在泌尿
支气管痉挛是围术期常见呼吸系统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由于支气管痉挛的处理手段有限,故预防重于治疗。本文对近几年国外报道的几种支气管痉挛的诱发因素及预防处理手段进行了综述。
血管升压素是维持心血管功能稳定的重要内源性物质之一,其缩血管效应强于血管紧张素Ⅱ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在心血管系统作用的主要方式包括调节肾重吸收水量,调节血管平滑肌紧张度,作为神经递质调控心血管中枢。应激和休克时,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但长时间血管扩张性休克特别是重症脓毒症时,血管升压素在体内处于相对不足水平。此时给予外源性血管升压素,可引起显著的血管增压效应。上述临床发现为血管升压素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