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诊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体会

来源 :第四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k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特征。其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是消化系统的疑难病之一。中医将本病归属为“泄泻”、“痢疾”、“便血”、“肠风”或“脏毒”范畴。本病多因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或忧思恼怒等致脾胃损伤,湿热内生,蕴结于肠腑,而致反复发作。其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初多为湿热内蕴肠腑;病久累及至脾肾出现脾肾阳虚、寒热错杂之证;瘀血阻滞贯穿疾病过程始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法诊疗溃疡性结肠炎,认为应把握整体调节,注重随证治疗;要牢记祛邪扶正,勿忘标本兼顾;要注重调理气机,突出化瘀行血;应重视消积导滞,兼顾坚阴固涩;辨病理应分度论治,坚持病证结合,要分段内服灌肠,彰显中医特色。
其他文献
血脂异常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多发病,血脂异常在中医学中没有独立的病名,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痰证”、“血瘀”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故临床证候变化多端,表现为虚实夹杂。引起血脂异常的病因主要有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禀赋不足、好逸恶劳等。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积聚成痰或瘀,所以治疗多从肝、脾、肾论治。笔者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三焦决渎无权,气化失司,因津血
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临床发病急,变化多,虚实夹杂,气血互见,病情严重,治疗困难。因此,被列为中医内科四大难证“风、痨、膨、膈”之首。黄芪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蒙古黄芪的干燥根。味甘,性微温。功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和托疮生肌。主要成分为黄芪皂普、黄芪多糖、γ-氨基丁酸、微量元素(硒、锰、铁、钙等),为补气要药,可辨证配伍治疗以气虚为主的各类中风病证。
笔者经多年的中医学习,精研医理,熟读经典,根据妇科生理、病理的特点,强调肝、脾、肾并重。重视冲任带脉,从瘀论治疑难杂病,强调发扬古义,融会新知,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认为要根据妇女生理、病理特点进行处方用药,注重望、闻、问、切四诊,重视“辨证求因,审因诊治的原则”,组方用药要严谨精当,要从养阴清热入手诊治,重视冲、任二脉的作用,采用中医周期疗法、药物配合心理治疗不孕症,在临床中“辨证”与“辨病”要
肝衰竭又称重型肝炎(hepatic failure,HF),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属中医“肝瘟”、“急黄”、“瘟黄”、“鼓胀”等范畴,临床上肝衰竭患者多死于并发症。笔者认为,从辨病的角度出发,中医的“既病防变”思想在肝衰竭的治疗中有独特的重要性,应贯穿肝衰竭治疗的全过程。文章从预防胃络受损、预防神明受戕,预防邪从热化,预防水泛三焦,预防瘀痰互结五个方面进行举例论证。
针灸基础研究在对经络问题进行长期的研究之后,近年来逐渐转向经穴效应及特异性的研究。本文研究了经络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以后的研究的意义,现代实证性的科学基础研究能否以传统针灸知识为研究起点的问题,传统知识、当前临床技术、基础研究之间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否影响基础研究的发展方向的问题。
特应性皮炎属于一种遗传过敏性疾病,归属于中医“奶癣”、“胎(瘢)疮”、“四弯风”等范畴,以幼时发病、剧烈瘙痒、皮肤严重干燥、渗出性湿疹倾向为基本临床特点,常常并发哮喘和过敏性鼻炎。中国城市儿童总患病率为2.78%。特应性皮炎症状重,病程长,易诊难治,发病率逐年增高,与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发病关系密切,严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本文结合小儿的先天禀赋、孕期影响因素,以及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
中医急诊的范围非常广泛,临床上人们将疾病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即急症、重症和危症。急症:疾病发生、发展比较紧急,但不一定危及生命。重症:这类疾病比急症带给患者的痛苦要重,而且病情严重,很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危症:这类疾病一旦发生,患者的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这三类疾病中中医比较擅长的是对于急症和重症的治疗。急诊医学在中医诊疗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近百年来,中医急诊学科的阵地正在逐渐缩小。笔者认为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其目的在于替代所丢失的部分肾功能。随着人们对尿毒症认识的逐步深入和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透析经验逐渐成熟。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透析患者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减少透析患者长期的并发症仍然是从事血液净化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微炎症状态是目前研究较多的课题。本文介绍了微炎症在西医领域中的概念,病因,致炎机制,与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良、贫血的关系以及治疗方法
中国政府向WHO提交的《2005年中国国家环境与健康概况》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包括颈椎和腰椎在内的椎间盘病证发病率居中国各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的第八位。在“椎间盘病因说”的指导下,各种手术和非手术方法虽取得一定疗效,但仍有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并未得到合理解决,包括如何进一步提高和巩固椎间盘病证的疗效、如何降低复发率和致残率等。中医学关于“骨错缝、筋出槽”的病机认识及其相关治疗技术可为我们攻克这一重大医学难
全国著名老中医朱良春老师潜心研究虫类药数十年,擅长应用虫类药治疗各类疾病,疗效显著。临证中将虫类药应用于肺癌的治疗当中,同时根据肺癌的不同阶段配合扶正祛邪药物,每获良效。本文介绍了笔者利用虫类药的共性,以毒攻毒;利用虫类药的个性,因证施治;并重视后天之本,攻补相兼的临床经验。最后一例病例进行佐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