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样芽孢杆菌生物膜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抗病力的影响

来源 :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s12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基础饲料为空白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蜡样芽孢杆菌游离态活菌为游离态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蜡样芽孢杆菌活菌生物膜作为生物膜组,通过养殖和攻毒实验评价了外源补充蜡样芽孢杆菌生物膜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抗病力及对其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结果 显示:生物膜组和游离态组对虾体重、体长增长速率高于空白组,生物膜组与游离态组对虾体重、体长差异性不显著;生物膜组弧菌属含量平均为34.65%,游离态组弧菌属含量平均为39.27%,空白对照组弧菌属含量平均为58.00%;在WSSV攻毒实验中,生物膜组平均累积死亡率为80%,游离态组平均累积死亡率为77%;空白对照组平均累积死亡率为92%;在副溶血弧菌攻毒实验中,生物膜组平均累积死亡率为61.3%,游离态组平均累积死亡率为75%;空白对照组平均累积死亡率为77.3%.研究结果证实:饲料中添加蜡样芽孢杆菌生物膜和游离态蜡样芽孢杆菌投喂凡纳滨对虾后可改变对虾肠道的微生物组成,提高对虾生长速度,增强凡纳滨对虾的抗病能力,而且添加蜡样芽孢杆菌生物膜效果最明显.
其他文献
单船有翼单囊底拖网是黄海北部海域主要的作业渔具之一,由于在捕捞过程中兼捕现象严重,且渔获物中存在大量稚幼鱼,使渔业资源逐渐衰退.因此,为了保护稚幼鱼资源,减弱兼捕现象,将原网第五节网背网衣的网目尺寸由30mm增大到70mm.试验采用交替作业法,在海洋岛附近海域进行原网和试验网各十网次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网的渔获重量比原网减少69.87kg.其中,两种网具共捕渔获物28种,试验网的渔获种类
本文采用了label free定量法鉴定了冰温贮藏过程中0天和7天罗非鱼片的蛋白质表达谱。一共鉴定出了902种蛋白质,其中154种为差异表达蛋白,294种缺失蛋白。对全部蛋白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发现,生物过程主要为细胞过程,代谢通路则为主要的KEGG通路。差异表达蛋白的主要分子功能为结合以及催化活性功能。缺失的蛋白质主要涉及代谢过程,氧化还原过程,翻译和运输等。该研究对罗非鱼骨骼
蒸煮是南极磷虾粉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磷虾在蒸煮过程的特性变化对最终虾粉的得率和品质有极大的影响.试验测定了南极磷虾直接水煮加热过程中的传热曲线及重量、脂肪含量、蛋白质组分随温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显示:磷虾中心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升高,加热后期升温速率较前期高;蒸煮损失随着中心温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大幅度的增加,到80℃时损失率达22.37%;脂肪含量随加热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加;随加热温度的升高水溶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糖水平(5%、10%、20%)和投喂频率(2次/d、4次/d)及其交互作用对鲤生长、肠道消化能力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拟选用平均体重为(55.37± 3.55)g的鲤为试验对象,采用3×2双因子试验,在池塘浮式网箱(1m×1m×1.5m)中进行.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鲤的增重率、特定增长率、蛋白质效率及肥满度影响显著(P<0.05);投喂频率、饲料糖水平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脂肪和脂肪酶对饲粮蛋白质的节约效应及作用机理.选择初始体重为255.02±0.34 g的健康草鱼450尾,随机分成5组,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处理1饲粮蛋白质和脂肪分别为30%和5%,处理2-5饲粮在处理1饲粮基础上降低蛋白2% (28% CP)增加脂肪1%(6%EE).处理1-5脂肪酶实测水平分别为0、0、1193、2560和3760U/kg饲粮,试验为期60
为了研究投喂不同饵料鱼对翘嘴鳜生长的影响,本试验用鲤鱼(水花、乌仔)、大鳞鲃(水花)和二者混合(1∶1)三种方式分别喂养鳜鱼苗(0.92±0.05g),经过为期30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单独投喂鲤鱼组及混合投喂组的鳜鱼苗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成活率等指标都显著高于大鳞鲃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大鳞鲃组(p<0.05).摄食鲤鱼和大鳞鲃混合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大鳞鲃组(p<0.05)
为研究低盐度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最适蛋白质水平,采用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5%、30%、35%、40%和45%的5种等能不等氮饲料投喂盐度2的凡纳滨对虾仔稚虾(平均体重0.3 1±0.02g)56d.结果 表明:(1)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凡纳滨对虾末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升后降趋势,35%蛋白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通过对饲料蛋白质水平和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的二次回归分析表明,饲料蛋白质
为探讨精氨酸水平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选取相同规格的团头鲂(20.0±0.03g)分至18个网箱(1m×1m×1m),每个网箱20条.分别投喂精氨酸梯度0.87%到2.70%.的6组饲料,养殖期8周.结果 表明,团头鲂终体重(FW),蛋白效率(PER)、增重率(WG)、特定增长率(SGR)提高,均在1.62%组达到最大,饵料系数(FCR)呈相反的趋势.根据FCR和SGR,
本研究跟踪分析了慢性水溶性镉胁迫对鲢鱼体内金属富集和能量物质代谢的影响.结果 显示,鲢鱼鳃、肌肉、肝脏和肾脏内镉富集量均随胁迫浓度(0、0.43和1.29 mg/L)和胁迫时间(4、8和14天)呈显著增加趋势,其富集量顺序为:肝脏>肾脏>鳃>肌肉.镉胁迫显著地降低了鲢鱼能量物质:肌肉ATP、糖原,肌肉和血浆甘油三酯含量.肌肉蛋白质、血浆葡萄糖和乳酸含量在镉胁迫前期(8天内)显著升高,后期(14天)
放射孢子虫(Actinosporean)是黏体动物在其中间宿主水生无脊椎动物寡毛类体内的一个生活阶段。寡毛类宿主摄食粘孢子虫孢子后,在肠上皮细胞间发生有性增殖并释放出成熟的放射孢子虫;放射孢子虫悬浮在水体中,与鱼类宿主相遇后侵入其体内。在粘孢子虫生活史中,水体底栖寡毛类环节动物如颤蚓、水丝蚓和苏氏尾鳃蚓等被普遍认为是鱼类宿主外的主要中间宿主。各国学者对放射孢子虫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放射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