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asurement of ice-flow velocity at the Amery Ice Shelf from optical and interferometric SAR satelli

来源 :2013年国际冰川和冰盖的变化:观测,模拟和环境相互作用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si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土壤水分观测理论,利用定海国家基本气象站自2007年春季开展土壤水分观测项目以来至2012年末近六年间定海土壤水分观测数据资料,结合可能影响本站土壤水分观测相关因素,进行本地土壤水分特点分析.分析得出:影响本地土壤水分的因素中,降水量、蒸发量为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因素还有:气温、大风、地形土质等,并且这些因素在影响土壤水分过程中均体现明显的季节性.
对3月19日浙江出现的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回顾,整个过程可分为午后强暖区内的局地强对流触发天气和夜间冷暖剧烈交汇后导致的移动性大范围雷暴天气两个阶段.结合天气形势分析、中尺度分析、对流指数探空曲线分析、雷达产品分析等基本预报方法,详细分析过程潜势梳理预报思路,并探讨此次年度首场大范围强对流过程的预报得失.过程第一阶段实况产生了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在预报中忽视了纯暖区里面冰雹的可能性.过
2013年初的两次降雪都给义乌造成较为严重损失.义乌站1月4日降水量为7.9毫米(以纯雪为主),2月8日降水量为10.8毫米(以雨夹雪为主),最大雪深分别为7厘米和4.3厘米.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义乌站实况资料,对比分析了两次降雪过程,结论如下:(1)第一次降雪过程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强,位置偏南,冷空气南下速度快,先降温后降雪;第二次降雪前期降温后温度仍较高,雨量比第一次降雪多,但
本文用(2000~2010年)当日08时~次日08时全国24小时雨量资料,把长三角地区有3个及以上测站出现50mm及以上降水量作为一个暴雨日,对2001~2010年长三角地区每年梅汛期首场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梅汛期首场暴雨天气形势分为两类:一类为副高标准型,一类为副高偏强型.2、副高标准型天气形势下:暴雨区主要发生在低层暖湿切变附近,主要为连续性降水(对流不剧烈);若高空有弱冷平
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2012年5~7月黄瓜4个遮光处理的田间试验资料,得到结果为:(1)遮光处理黄瓜单株绿叶数较对照明显减少;遮光14d处理黄瓜单株叶面积明显减少,28d处理的叶面积,在遮光开始日起的第50d反小于遮光处理前;遮光使黄瓜的叶长和叶宽变小、植株变矮.(2)7d、14d、21d和28d遮光处理的黄瓜单株开花数比对照分别减14%、19.9%、30.1%和39.7%,各处理的黄瓜落
利用上海青浦天气雷达、自动站雨量资料和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研究了2012年6月17-18日发生在长三角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在分析大气环流背景的基础上,对导致此次过程的中尺度系统发展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梅雨锋和台风倒槽背景下,长三角地区长时间维持的两支低空急流(尤其是超低空急流)有利于该地区低空维持强水汽输送带和水汽辐合区,水汽源源不断从长三角西南和东部海上输入,为大暴雨提供
本文利用地面和高空天气图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风廓线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等对上海金山地区2013年2月7日下午~8日夜间以及2月18日夜间~19日中午的两次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稳定的西南或偏西气流和深厚的湿度层是降雪形势得以稳定存在的基础;切变线的南北摆动对于降雪落区和起止时间具有很好的指示性;700hPa附近风向W/NW-SW的转换是降水相态改变的标志;中低空(特别是85
会议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