φ1000合成系统改造小结

来源 :全国化工合成氨设计技术中心站2003年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djflsk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开化县清华化工有限公司(原开化化肥厂),从1993年开始进行技术改造、扩建,经历了几个阶段,从1.5万t/a发展至今年产合成氨4万t/a,在这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从规模上看发展速度较慢,但我们在这十年中,本着量力而行地扩大生产规模和调整产品结构的同时,还积极引进行业内先进的设备、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在合成氨节能、降耗、稳产、高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现将某厂合成工段这些年来的一些技术改造进行小结。
其他文献
湖北省襄阳县化肥厂是一个年产35万吨合成氨的小碳氨厂,1995年参照附近一个合成氨厂自己将原高串低变改造为高-低-低流程,1996年冬更换催化剂时采用了原江苏华南催化剂厂今宁波远东塔器工程有限公司华南催化剂厂生产的一种新型的耐硫低变催化剂——JSB—3型CO耐硫变换催化剂。JSB-3催化剂是以η-Al2O3为载体的Co、Mo低变催化剂,其载体强度高、比表面大、孔分布合理,Co、Mo等活性组分在载体
涡阳化肥厂是一个年产合成氨13万吨、尿素20万吨的中型企业,1989年变换改为“高串低”流程,1998年为了改变生产中存在的问题:1)系统阻力大,开六台H12、三台MH机时系统阻力达0.18MPa;2)蒸汽消耗高,吨氨在800kg;3)压缩机二段出口超压,一、二段气阀维修量大,危及压缩机的安全运行。这次改造低变部分采用了现宁波远东化工工程科技公司华南催化剂厂生产的新型耐硫低变催化剂—JSB-3型C
合成氨工业是化学工业中的耗能大户,目前世界能源十分紧张,凡从事合成氨工业的科技工作者都为其节能、降耗、增产的技改工程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不同效果做了大量的开发研究工作,尤其对它的心脏设备——氨合成塔的更新换代的开发研究就更倍加重视。近年来,我国氨合成塔内件结构形式繁多,但总括说来不外乎按氨合成塔反应热的移出所区分的冷管、冷激、层间间接换热三大类型,以及按气体流向所区分的轴向、径向两大类型,二者加
合成塔内件,是生产企业的核心设备,该设备的使用好坏,将直接对生产企业,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使用好了,会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反之,则会给企业带来亏损,严重时,甚至会使企业陷入困境,直至破产。就笔者多年从事内件制造的经验,和对相当一部分生产企业了解的情况来看,造成内件制造质量,达不到工艺设计要求.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户在选择内件时的原因;二是承担内件制造的企业,其自身的原因;三
JSHS型尿素水解汽提装置,是为中小型尿素厂处理回收蒸发工艺冷凝液设计的。处理水量按日产尿素336吨的规模设计。我国已引进了斯太来卡邦(STAC)和斯那姆(SNAM)二种类型水解技术,运转都很正常,达到设计要求.其基本特点是,流程采用解吸——水解——解吸三级法。本文对JSHS尿素水解汽提装置的流程、主要指标以及主要设备等进行了简述。
浙江工业大学化工设备厂以新颖弯制加工技术,向国内外用户提供一流的产品,是原化工部生产高温高压管件的专业厂。我厂的产品按化工部H标准、JB、GB、HGJ等标准生产,如高压弯管、定型弯头、三通、异径管、单引、双引、高压法兰、盲板等。本文现介绍了我厂生产的高压弯管具有的优点,对配合用户需要,做好技术服务工作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厂产品已遍及全国27个省自治区,但我们仍然希望与更多的单位合作,为更广泛的用户服
本文论述了目前国内最大的上海焦化厂年产20万吨甲醇工装分离系统改造的起因、过程与结果,按目前考评效果统计估算,入塔醇平均下降0.33%百分点,累计年创经济效益622万元。指出分离效率的高低是直接影响生产能力发挥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全面介绍了国内外各种烃类蒸汽换热式转化节能技术包括工艺和核心设备的研究、发展动态和应用情况。分析评价其技术特点、节能效果、适用性、可靠性与经济性,推荐采用我国自主开发的、完全国产化的换热式并联转化节能技术,改造现有烃类制合成气装置,以提高合成气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和竞争能力。
临猗分公司15万吨万吨/年合成氨工程汇集了中小氮肥厂的一些先进工艺技术,如DDS脱硫技术、规整填料及新型液体喷淋技术、轴径向变换炉技术及NHD脱碳技术,特别是双甲精制工艺技术及01400氨合成系统技术,对整个工程的节能降耗起到了关键作用很大的作用:双甲精制工艺,不但不耗铜、酸、氨及蒸汽,而且还副产甲醇,同时又是一个环境工程,无污染,ⅢJD-1400氨合成系统技术运行压力低、氨净值较高,大大节约了动
合成氨工艺中串入甲醇生产,或单纯的甲醇生产工艺延伸到以生产合成氨为终端,前者的目的是通过联产甲醇。充分利用原料气中的一氧化碳生产甲醇;后者则是把原料气制造时带入的少量氮气与氢生产氨,避免了合成甲醇后排放氮气造成有效气的损失。单醇生产中往往需要较高的CO含量-20 %左右,变换工艺往往只需一段变换;在联醇生产中为保持原料气中有一定比例的一氧化碳,变换率的范围要求在65-80%之间,即出口的CO含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