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青少年与社会和谐的心理结构及特征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87850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是民族地区的希望和未来,加强身心健康青少年的培养,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后继有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这项研究立足于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相融的时代背景,对民族地区青少年与社会和谐的心理结构进行探讨,并编制民族地区青少年与社会和谐心理问卷对901名贵州民族地区青少年与社会和谐心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其他文献
知识被视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关键性资源,而隐性知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古老的技艺传授方式和培养现代员工的新型手段,师徒制是隐性知识转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近三十年来,师徒间的隐性知识转移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合作行为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受到了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而信任作为影响个人、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因素,对合作的重要性也已经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认同。
工作倦怠可以"感染"给配偶或同事,使那些与其关系亲密的人在情感、认知、生理、行为、动机等方面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本研究根据工作要求—资源模型、资源保存理论、及工作倦怠传染理论,采用两波纵向设计研究了工作倦怠在领导—部属间的感染效应及其机制。
以往的研究倾向于将员工建言视为一种组织公民行为,然而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建言具有自我服务的效能或工具性价值。基于此,本文从理性经济人的视角探讨了成就动机与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
民族社会化觉察是指少数民族孩子对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所传递的民族社会化信息的感知。本研究采用情境实验研究的方法,选取548名少数民族初中生作为被试,其中景颇族251名,傣族297名。研究设置了包括由对景颇族偏见及对傣族偏见两类线索引发的冲突情境,以比较景颇族、傣族初中生的民族社会化觉察特征。
祖国、本地、老家等地方概念因其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与个体建立的关系,以及因为户籍制度、迁徙因素而对个体意义重大,是分析个体心理的重要变量.在西部边疆某地区和内地中部地区(市)收集大学生样本,在华东和华北地区收集多样化样本,共得到3440个被试(合并样本上,45.5%为本地人),用地方认同量表测量户籍所界定的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地方认同,同时在部分样本上测量其他变量.
学校的校歌是很多学生的心中的回忆,校歌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文化的传承的理念、办学的宗旨、民族的特点。校歌,正是以它独特的育人功能、导向功能、文化功能、美育功能等,在教育传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的效果既是显性的,也是隐性的。每个学校的校歌都有各自的个性。朝鲜族中小学校歌的内涵演变过程中,承载了历史的痕迹,有着朝鲜族文化的沉淀,心理的变化。本文通过搜集延边地区42所朝鲜族中小学的校歌的资料,了解中小
我国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正逐年扩大,培养身心健康的少数民族研究生,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调查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的情绪调节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本研究以北京市某高校硕士一年级研究生为被试,其中汉族学生1430人,少数民族学生85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I-90)、情绪调节策略问卷以及情绪调节效能感问卷,考察了少数民族和
目的:自己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以及对自我各方面的主观知觉等的认知就是自我概念。有关自我概念及其特点的探讨一直是国内外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研究发现,文化和认识结构都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那么,已形成的自我概念是否会反过来影响个体对社会、他人或自身的认知?已有研究还较少。在个体行为中,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能反映个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
目的:(1)构建民族地区青少年与自然和谐的心理结构;(2)编制具有较高信效度的青少年与自然和谐心理问卷,为民族地区青少年与自然和谐的心理研究提供一个可操作的量化工具;(3)探究民族地区青少年与自然和谐的现状特征。方法:首先采用文献法、开放式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建构青少年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模型,据此编制民族地区青少年与自然和谐初试问卷;其次对初试问卷进行预测,检验青少年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构想;然后对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