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小麦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 :第十六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f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世界第一粮食作物.我国是小麦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种植面积3.6亿亩,总产1.1亿t左右.小麦是我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全省小麦面积1000万亩左右,单产200kg/亩左右,总产20~25亿kg;全省人均年消费量为140kg,占粮食消费量的42.7%,自给率仅为50%左右.我省小麦单产低而不稳,种植面积减少,原因主要是:(1)干旱缺水.(2)生产成本高,种麦效益低.(3)低温冻(冷)害、后期干热风等隐性灾害频发.(4)土壤肥力低.(5)技术缺失:一是整地播种质量差,播前播后不镇压或镇压措施不到位,造成深播弱苗或出苗不全、不齐等;二是传统耕作方式向旋耕或深松+旋耕演变,造成耕层变浅,不浇冬水或传统的夜冻昼消浇水,因土壤耕层悬虚,冬前弱苗,冻害严重;三是玉米秸秆还田后土壤C/N失调,传统施氮或前氮后移技术,造成生物争氮,苗黄苗弱;四是水肥运筹失调,后期冻害严重、早衰;五是病虫草害防治措施不到位,造成苗期地下害虫严重,草害争肥争水争光和后期吸浆虫、麦蚜危害损失增加.但我省生产的商品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高,加工品质明显优于全国同类麦区,发展优质小麦具有得天独厚条件.因此,我省产量品质同步提高应采取的技术措施:一是选择良种,高产、抗逆;二是重施底氮肥技术:氮肥全部底施或者70%氮肥基施+30%氮肥拔节期追施;三是隔年深松(耕),播前播后镇压技术;四是品种播期双改技术:改过去种植冬性为半冬性偏冬性品种,半冬性为半冬性偏春性品种;改早播为适期播种;五是窄行宽幅播种技术:播幅4~6cm,行距15~17cm;六是冬水前移限量灌溉,拔节期增量灌水技术:冬浇时间提前至三叶期开始,夜冻昼消结束(过去夜冻昼消开始),灌水量40m3,拔节期灌水量由50m3增至60m3;七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八是旱地小麦抗旱防冻高产栽培技术.通过优质优价和农机农艺配套,提高小麦种植效益,促进我省小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土壤盐渍化是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全球可耕土地面积中,由于不合理灌溉和耕作,农田发生次生盐渍化的现象不断加剧,50%以上的耕地在不同程度地遭受着盐碱
会议
  [研究背景]近年来由于小麦生产比较效益低,山西省小麦种植面积急速下降,并且供需缺口呈日渐拉大趋势;为拓宽山西优质小麦品种资源,选出适合本地区栽培种植的优质小麦显得
会议
  三因制宜是中医学的重要治则,食材养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重要表现之一。依据三因制宜之理,探讨因时、因地、因人而食之法,从而更好地做到辨证施食,以食防病养生。
经过农业科技人员若干年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小麦生产已经从对生产要素(如肥料、农药、灌溉、播种量、播种期等)估计的、过量的施用阶段进入适量的、数字化的使用阶段,此时
  本文通过查文献及古籍简要介绍"治未病"理论的萌芽、形成、发展以及"治未病"在临床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秸秆带状覆盖技术是一种利用秸秆局部覆盖的小麦抗旱保墒种植技术,适宜于年降水250-550mm的一年一熟雨养农业区采用.该技术分秸秆覆盖带和种植带,两带等宽、或播种带宽度不超
  [研究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小麦的消费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有色小麦因其可开发成不含任何人工色素的纯天然保健食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黑(紫)粒小麦的大
会议
  "土壤学说"是在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用类比思维专注孕前中医体质保健的孕育使命而提出的应用理论,主要由"松土"、"沃土"、"育种"、"护苗"等四部分理论共同组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治未病"理论以其非凡的超前意识,显示出独特魅力。本文通过对中医治未病理论内涵的探究,中医人对治未病
通过系统分析2个品种与3个播种密度水平的试验资料,确立了不同穗型品种小麦穗籽粒数与单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小穗位结实籽粒数、小穗重及不同粒位粒重均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