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冠心病血瘀证DNA羟甲基化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

来源 :湖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e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筛选DNA羟甲基化差异基因,构建早发冠心病血瘀证易感基因调控网络,以方测证,探讨养心通脉方对早发冠心病血瘀证DNA羟甲基化差异基因的表达作用,从基因表达-病证结合-中药干预的系统生物学角度出发为早发冠心病个体化差异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1)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早发冠心病患者静脉血,使用DNA羟甲基化芯片技术和m RNA芯片技术检测早发冠心病血瘀证DNA羟甲基化差异基因表达谱和m RNA表达谱,筛选早发冠心病血瘀证DNA羟甲基化易感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2)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招募早发冠心病血瘀证患者14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7例,中药组在西药常规的基础上联合养心通脉方治疗,西药组用西药常规治疗,使用RT-q PCR技术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免疫球蛋白样区1基因(leucine rich repeats and immunoglobulin like domains 1,LRIG1)、微管蛋白β2A基因(tubulin beta 2A,TUBB2A)、p53与DNA损伤调控1基因(p53 and DNA damage regulated 1,PDRG1)的表达,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凝血功能、心电图、中医证候积分及LRIG1、TUBB2A、PDGR1的相对表达量,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NA羟甲基化差异表达基因上调125个,下调669个,m RNA差异表达基因上调116个,下调300个,通过venny2.0取两者交集得到6个下调易感基因,其中LRIG1、TUBB2A、PDRG1差异倍数最大,可作为早发冠心病血瘀证DNA羟甲基化候选易感基因。(2)GO富集条目共426条,分子功能结果显示DNA羟甲基化差异基因在组蛋白去乙酰酶活性、NAD依赖性组蛋白去乙酰酶活性、钙粘蛋白结合参与细胞间粘附等途径中发挥生物学功能;生物学过程结果显示DNA羟甲基化差异基因在细胞分化负调控、细胞发育负调控、多细胞生物过程负调控等途径发挥生物学功能;细胞组分结果显示DNA羟甲基化差异基因在转移酶复合物、细胞黏附连接、细胞间连接等途径发挥生物学功能。(3)通路富集结果显示DNA羟甲基化差异基因主要与内吞作用、核苷酸切除修复、紧密连接、长寿调节途径等通路相关。(4)通过养心通脉方干预发现:(1)血脂:两组治疗后的HDL-C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治疗后的TC、LDL-C比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遗传因素、个人体质、不良的饮食习惯等相关;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的TC、LDL-C治疗效果更佳。(2)凝血功能:中药组治疗后的PT比治疗前降低,西药组的PT、APTT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个人体质、遗传因素等相关;组间比较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别。(3)心电图:中药组的有效率为71.4%,西药组的有效率为57.1%,组间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别。(4)中医证候积分:中药组治疗后的血瘀证积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别,组间比较中药组活血化瘀效果优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中药组LRIG1、TUBB2A治疗后的相对表达量比治疗前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DRG1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别,西药组LRIG1、TUBB2A、PDRG1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别;组间比较发现中药组LRIG1表达量的上调比西药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早发冠心病血瘀证DNA羟甲基化差异基因表达可能与细胞间粘附、细胞分化负调控、细胞间连接、内吞作用、紧密连接、长寿调节等途径相关。(2)养心通脉方对早发冠心病血瘀证治疗效果显著,具有降脂化瘀的功效。(3)养心通脉方能调控LRIG1、TUBB2A基因表达,但对PDRG1基因无明显调控作用,DNA羟甲基化修饰的LRIG1、TUBB2A基因是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的易感基因。
其他文献
段迎喜主任主张运用中医“络病学说”对脾胃病进行辨治,同时将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相互结合,用药遣方,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提出了辛润通络、虫类药通络、化痰散瘀通络、解毒通络、补虚通络、通脏腑之络等用药观点。文章就段迎喜主任基于中医络病理论治疗脾胃病进行概述,以期对于脾胃病的治疗、中医络病理论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期刊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解毒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宏观症状、神经功能损伤评分、缺血侧脑组织皮质区病理形态、自噬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活血化瘀解毒方通过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介导自噬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瘀毒互结”病机的机理研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活血化瘀解毒方组、雷帕霉素组和活血化瘀解毒
学位
目的:方剂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载体,利用药效物质的协同来增强药效降低毒副作用。相关研究显示,方剂功效与其组成药物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深度学习作为拟合非线性关系的有效技术,在方剂功效研究中主要为模型的简单调用,忽略了方剂数据自身的特点与中医复杂的理论背景,导致模型学习效果不佳。本研究借鉴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研究方法,融合中医理论,提出一种“预训练+微调”形式的药向量预训练模型,同时结合方剂数据的特点提
学位
目的:分析儿童肠结核的临床特点,增强对儿童肠结核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7月期间在长沙市中心医院住院并被诊断为“肠结核”的62例儿童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62例患儿中,女性患儿占比43.5%,男性患儿占比56.5%;农村患儿占比72.6%,城市患儿占比27.4%;发病年龄中位数为13.7岁;入院前病程1天-1年余不等;中位住院
学位
目的:自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研究人类疾病的作用机制,破解其遗传基础是目前生物医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随着生物信息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降低传统生物实验研究时间长、成本高等问题。研究人员基于大量的生物医学数据,利用计算机技术挖掘潜在的有利于疾病相关研究的信息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当前,大多数的研究主要关注疾病致病基因的预测,对症状相关的基因预测研究相对较少。症状作为疾病最为直接可见的表
学位
目的:临床中使用皮瓣移植技术解决软组织及皮肤缺损,但术后皮瓣愈合不佳一直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借助大鼠腹壁浅动静脉皮瓣模型,应用三七,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观察并研究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是A组(假手术组)、B组(模型对照组)、C组(三七低剂量组)、D组(三七高剂量组)。A
学位
目的:为分析方剂配伍与其功效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种改进深度学习模型预测方剂功效,同时构建结合集成学习的多标签分类模型对方-效关系进行研究,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遣药组方提供依据,也为分析中医药基础理论提供新途径。方法:首先,选取中药属性、中药功效作为特征,采用自然语言处理实现中药的编码并构建药向量、方向量,为深度学习模型提供了包含中药特征信息的统一定长编码数据。其次,提出一种改进的深度学习模型Text
学位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中医证素及用药规律分布特点,为今后此病的防治提供依据和借鉴。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调查研究,收集2012年11月-2021年11月期间就诊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病例,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围绝经期女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患者病例资料343例。(1)中医证素研究:将病例中的一般情况、四诊信息,依据朱文锋《证素辨证学》中的“证候辨证素量表”,判定其病位、
学位
目的:利用16S r R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性别小鼠肠道菌群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寒湿困脾型泄泻模型及藿香正气散干预对雄性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Ⅰ.选体质量在16 g-18 g的SPF级昆明小鼠12只(雌雄各半),自由喂养8周后处死,测定血清性激素,无菌收集肠道内容物与肠道黏膜,采用第二代16S r 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并进行结果分析。Ⅱ.选体质量在18 g-20 g的SPF级雄性昆
学位
目的:编制EGFR-TKI皮肤不良反应知信行量表,形成调查护理人员EGFR-TKI皮肤不良反应知信行水平的工具。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及对相关护理人员的质性访谈,提炼主要内容,形成EGFR-TKI皮肤不良反应知信行量表初稿。请20位相关领域专家参加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整合专家意见,对量表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对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的30名护理人员进行预实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量表条目进行分析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