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AMPK转基因小鼠探究二甲双胍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机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ya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病。空腹血糖升高是糖代谢紊乱表现之一,主要由肝脏糖异生增加所致。临床和基础研究均证实,二甲双胍可以有效抑制肝脏糖异生而降低空腹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一线口服用药,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探究二甲双胍抑制肝脏糖异生的分子机制对于指导临床用药、优化药物设计及开发新型降糖药都有重要意义。二甲双胍抑制肝脏糖异生的机制主要有肝脏AMPK依赖理论、线粒体呼吸链的磷酸腺苷理论、线粒体G3PDH依赖理论和肠道-大脑-肝脏神经调控理论。综合各项研究有以下几点需要完善:(1)多数研究使用远超过正常药理浓度进行实验,特别是基于细胞水平的实验;(2)部分研究使用非高血糖、糖尿病动物模型进行探究,与疾病模型不够吻合;(3)有些研究使用急性模型探究几小时内药效机制,不宜推论临床中二甲双胍长期服用慢性起效机制;(4)多数研究主要基于细胞水平得出实验结论,尚缺乏在优化的动物模型上的验证。据此,我们提出假说:二甲双胍抑制肝脏糖异生机制的不同解释可能是由于实验设计差异所致,包括用药剂量、模型构建、疗效评估等因素。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我们继续支持二甲双胍肝脏AMPK依赖理论。研究目的根据我们的假说,本研究将规范实验方法,完善疾病模型诱导,借助AMPK转基因小鼠模型,探讨二甲双胍抑制肝脏糖异生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1.构建多基因转基因动物模型。2.特异性敲除小鼠肝脏AMPK,进行糖代谢相关耐量实验,探究二甲双胍是否通过AMPK通路起作用并探究AMPK在肝脏糖异生中的调节作用。3.分别探究AMPKα 1和α 2单亚基异构体的功能,以进一步探究二甲双胍的作用靶点。4.在慢性模型中对肠道-大脑-肝脏神经调控机制进行验证探究。研究方法1.通过反复多重交配和基因型鉴定筛选得到多基因转基因动物模型。2.按照随机、对照、重复原则,对多组转基因小鼠,进行病毒诱导特异性敲除肝脏AMPK,对比评估糖代谢变化,探究二甲双胍作用机制。部分实验使用高脂饲料来诱导高血糖模型,使用二甲双胍饮水进行药物治疗。3.观察指标及评估:首先通过体内糖代谢相关耐量实验评估小鼠糖异生水平、葡萄糖耐量、胰岛素敏感性,再通过Western Blot和mRNA定量对肝脏组织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验证。4.统计分析:采用Excel和Graph Pad Prism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作图。每组对至少3个重复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数值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使用双尾独立t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创新特色1.在转基因动物水平,条件诱导特异性敲除肝脏AMPK进行实验探究。2.使用改进的疾病模型进行实验探究:高脂饲料诱导和正常二甲双胍治疗剂量。3.首次对肝脏AMPK α亚基的不同异构体进行功能探究。结果和结论1.肝脏AMPK敲除减弱了二甲双胍对高脂饮食小鼠糖异生的抑制,说明二甲双胍抑制肝脏糖异生是AMPK途径依赖的。2.对正常饮食及高脂饮食的小鼠,短期肝脏AMPK敲除不改变肝脏基础糖代谢水平。3.单独敲除肝脏AMPK α任一异构体对二甲双胍抑制肝脏糖异生无明显影响。肝脏AMPK α 1亚基和α 2亚基功能相近,存在互补代偿,两者在二甲双胍抑制肝脏糖异生中均发挥重要角色;α 1可能较α2有更独特功能,尚待开展进一步实验进行探究。4.在慢性模型中,肠道-大脑-肝脏神经通路被阻断后,二甲双胍依然可以通过肝脏AMPK抑制肝脏糖异生。该急性理论尚不能解释慢性模型中二甲双胍抑制糖异生的作用机制。不足和展望本研究未检测到二甲双胍治疗后AMPK敲除对空腹血糖水平的影响,高脂饲料模型诱导时间和AMPK敲除后二甲双胍治疗时间是可能的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探究。研究结论待在AMPK转基因糖尿病小鼠模型上验证推广。二甲双胍与AMPK是否有直接相互作用及寻找相互作用靶点,是后续深入研究的方向。长期AMPK敲除对肝脏糖异生的影响及AMPK α单亚基异构体功能也值得进一步探究。同时,可以考虑利用本研究构建的动物模型对机制理论二进行探究。
其他文献
手性磺酰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药物分子中,在合成化学中可作为手性配体、催化剂和手性辅助剂等。当前手性磺酰胺的合成方法通常存在反应效率低、官能团兼容性差、反应普适性低等缺点,因此,发展新型、高效的手性磺酰胺合成方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向。基于此,本文围绕手性磺酰胺的高效催化合成展开研究,发展了新型铱中心手性卡宾配合物催化的不对称转移氢化和可见光/廉价金属催化的不对称自由基烷基化反应,实现了手性磺酰胺的
学位
表界面催化反应体系中,对表面催化剂与反应物分子之间反应作用机理的理解至关重要,尤其涉及到表面活性物种指认、活性位点形貌结构表征等关键科学问题。相比于确定分子结构的分子催化剂,固体催化具有明显的非均一性,即不同的位点的反应活性具有明显差异,对于局域位点构效关系的深入理解需要借助分子光谱(原位)表征,尤其是高空间分辨光谱表征。但目前光谱技术往往受限于自身灵敏度不高、空间分辨受限于衍射极限等影响,难以实
学位
随着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及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的变革,大学已成为产业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创新的核心主体,学术商业化也逐渐成为大学的第三使命。以研究成果技术转移为载体的学术商业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利益相关主体共同作用的过程。尽管已有文献对技术转移过程主要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一些国家/地区的学者将基于美国实践提炼出来的三螺旋模式用来分析当地的运作情况或指导当地的大学技术转移活动,但是鲜有研究检视该理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每年的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中6.6例,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的患者生存期仅在12到17个月之间,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胶质母细胞恶性程度高,呈现出明显的浸润性生长,即便是最大安全范围手术切除也无法将肿瘤完全切除。在我科的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在T2/FLAIR像增强区域与影像学正常区域的交界区域中存在浸润的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而且其生物学性状与
学位
发现新材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不断试错,凭借运气、化学直觉优化探索过程,发现新材料;第二、借助理论模拟加速寻找目标材料;第三、通过大量研究积累总结构效关系,并结合高通量试验发现新材料。传统的合成策略存在一定局限性:高成本、效率低,很多时候缺乏指引。晶体工程在很多新材料发现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由于结晶动力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隐蔽性及合成变量的高维性,晶体工程仍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随着数据科学
学位
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癌以及多种胃肠外疾病密切相关。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减少溃疡复发,预防胃癌的发生,逆转胃黏膜萎缩、肠化等癌前病变。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40-60%,同时又是胃癌高发国家,提高HP根除率在我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是抗生素使用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 目前文献报道HSP90AB1在多个实体肿瘤中的表达上调并能够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这与其诱导血管生成、促进肿瘤转移相关,但其在胃癌(GC)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朗。因此,本课题组拟检测HSP90AB1在胃癌组织与细胞中的表达与功能,试图阐述其在胃癌中异常表达以及功能影响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Western blot
学位
胶质瘤(Gliom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其中半数以上为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即使采取目前最为规范的治疗:最大安全范围内的全切除辅以术后标准同步放化疗,但是病人预后仍然极差,中位生存期仅仅只有14.6个月。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在于胶质瘤具有增殖能力强、遗传背景异质性及放化疗抵抗等恶性表型。因此,寻找可以有效针对胶质瘤恶性进展的新型治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复杂的、涉及全身多系统的消化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目前IBD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由基因、环境、免疫及肠道菌群多重因素引起,基因缺陷、外界因素等造成肠道黏膜屏障的破坏,在肠道微生物等因素的刺激下可引起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其中,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失调尤其是CD4+T细胞的功能失调在IBD
学位
研究背景皮肤病病种繁多,目前已知的皮肤病约有2000-3000种,危及生命的仅占2%,而天疱疮(pemphigus)是这些为数不多的危及生命的皮肤病中的一种。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其发病与自身抗体的产生相关,主要发病年龄在50-60岁,男女发病率相近,以皮肤、黏膜的水疱、大疱为主要特征[1]。因皮肤屏障的破坏,患者感染几率大大上升;同时皮肤及黏膜的糜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