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粗蛋白粉的制备与品质测定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叶是国家卫生部门认定的药食同源植物叶。桑叶粗蛋白粉作为一种粗蛋白含量高的植物粗蛋白,具备良好的食品加工特性及体外抗氧化特性。目前对于桑叶粗蛋白粉相关性质的研究较少,本试验首先从提取技术与方法的优化出发,制备食用级桑叶粗蛋白粉,对桑叶粗蛋白粉的活性成分变化和相关功能特性进行研究,并展望该领域后续的研究方向,为桑叶粗蛋白粉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桑叶粗蛋白粉的制备及蛋白质营养与加工特性评价。本部分以4个代表性桑树品种陕桑305、新一之濑、大10和荷叶白的叶片为材料,对制备工艺的桑叶干燥方法、粗蛋白浸提剂、粗蛋白沉淀干燥方法等重要参数进行多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较优制备工艺为:桑叶晾干粉碎,以5 g/L Na OH溶液常温浸提20 min,然后40℃水浴1 h,收集上清,用1 mol/L HCl在p H 3.0时等电点沉淀分离蛋白质,烘干或冻干得到桑叶粗蛋白粉。4个桑品种蛋白粉提取率达到14.6%~15.3%、其中粗蛋白含量介于43.67%~54.07%。相较于烘干处理,冻干桑叶粗蛋白粉显现出更好的食用性。对4个品种桑叶粗蛋白粉的加工特性进行了比较,大10的桑叶粗蛋白粉品质较佳。其溶解性、持油性、持水性、起泡性、泡沫稳定性、乳化性以及乳化稳定性分别为78.7%、64.0%、4.9 m L/g、72.0%、62.3%、4.0 m~2/g、43.6%。所提桑叶粗蛋白粉中的Pb、Cd含量低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结果表明,桑叶可制备食用级优质植物蛋白粉。2.桑叶粗蛋白粉的活性成分分析本部分试验以陕桑305、新一之濑、大10和荷叶白的叶片为材料,结合所得的较优浸提工艺,分离粗蛋白沉淀物,并采用37℃烘箱干燥制备桑叶粗蛋白粉,分析比较粗蛋白粉与桑叶粉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鲜桑叶晾干粉碎物与其烘干粗蛋白粉比较,新一之濑、大10和荷叶白的粗蛋白粉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有所升高,增加范围(0.116~0.676 mg/g),陕桑305烘干粗蛋白粉中黄酮类化合物损失0.195 mg/g。4种冻干桑叶粗蛋白粉中单宁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增加范围为1.303~5.733 mg/g,1-脱氧野尻霉素整体损失极显著(P<0.01),减少范围为4.637~6.403 mg/g。可见,相较于晾干桑叶粉,37℃烘箱干燥后,桑叶粗蛋白粉含有更多含量的单宁成分以及黄酮类化合物。3.桑叶粗蛋白粉酶解物体外抗氧化性的探究本部分试验采用较优浸提工艺,分离4种桑叶粗蛋白粉沉淀,并透析除去沉淀中小分子杂质,真空冷冻干燥获得桑叶粗蛋白粉,利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菠萝蛋白酶水解获得粗蛋白水解肽,对五种体外抗氧化体系进行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酶解物以及与未经酶解的粗蛋白溶液比较,胰蛋白酶以及中性蛋白酶水解后的多肽,体外抗氧化能力整体较强,对H2O2的还原率以及Fe2+的螯合率表现最高,其中胰蛋白酶水解后的多肽对H2O2的还原率为76.1~87%,Fe2+的螯合率为66.53~94.44%;中性蛋白酶水解后的多肽对H2O2的还原率为76.36~95.62%,Fe2+的螯合率为63.52~88.11%。以动物性胰蛋白酶作为新一之濑粗蛋白粉的水解酶,进行粗蛋白水解肽不同分子量的超滤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浓度的多肽溶液,M>30k Da的粗蛋白多肽的抗氧化能力总体较好。
其他文献
肌肉发育是影响肉品质和产肉量的重要环节,因此一直都是牛遗传改良研究的重点。但肌肉发育涉及众多调控因子、信号通路的网络式调控,其分子调控网络至今仍不是很清楚,仍有许多相关调控因子尚未发现。FOXO1基因作为转录调控因子,参与肌肉生长分化、细胞凋亡、葡萄糖代谢、细胞周期停滞、肿瘤抑制等过程,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是研究肌肉发育的重要候选因子。近年来亦发现,miRNA在调控肌肉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学位
为全面了解陕西秦岭南坡林地土壤养分密度整体状况及其与立地因子之间的关系,本论文以秦岭南坡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调查法获得林分、地形和植被的相关数据,分析土壤不同养分密度在空间水平上的差异特征,揭示其与立地因子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立地因子下的土壤养分状况,确定影响秦岭南坡林地土壤养分密度的主要因子,结果如下:(1)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为125.41 t·hm-2,变异系数为0.42
学位
碳和氮是生物有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组成非生物的重要元素,碳氮循环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过程。凋落物是生态系统中归还养分的一个首要途径,其分解的快慢决定着地表凋落物层厚度,影响着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补充,进而影响了林地土壤肥力,在提高林地生产力等方面意义重大。本研究选取秦岭油松林、锐齿栎林和松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采样和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机碳矿
学位
小麦条锈病是中国小麦生产中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常年造成小麦产区严重产量损失。本研究通过对采自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青海6个省份的296个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单孢子堆菌系分离扩繁。利用19个中国鉴别寄主和18个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进行毒性表型鉴定,同时利用13对SSR引物和43对SNP引物进行分子基因型标记,比较和分析了这些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的毒性结构和群体遗传组成。本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
学位
昆虫信息素因为其专一性强、选择性高、对环境友好,灵敏度高,且使用方便等特点,是害虫防治的理想选择。许多昆虫信息素的结构含有一个或多个手性碳原子的长链脂肪族化合物,黄星天牛信息素和谷斑皮蠹信息素的结构就属于这一类。本论文针对黄星天牛信息素及谷斑皮蠹信息素两种含有手性甲基侧链的信息素化合物的全合成进行研究,取得以下结果:第一、我们对黄星天牛信息素主碳链进行了C11+C4+C11+C8的拆分,即在主链C
学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所引起的疾病。由于感染该疾病会导致猪严重的生殖与呼吸障碍,因此每年该病对全球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属于套式病毒目(Ni
学位
苹果褐斑病是由子囊菌门苹果壳二孢Diplocarpon mali引起的苹果树早期落叶病害之一,该病害引起苹果树叶片黄化,早落,导致苹果产量降低,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防治苹果褐斑病可采用农业措施、化学药剂、生物制剂,以及抗病品种的栽培和种植。研究植物病原真菌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可为探讨植物病原真菌的进化过程奠定基础,从而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化学药剂作为防治病害的主要手段,具有见效快、操作
学位
小麦条锈病是发生在小麦上的重大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时期,在小麦上产生铁锈状的孢子,使得小麦减产,造成生产上的重大损失,严重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条锈菌侵染小麦过程中会产生吸器,它是条锈菌菌丝演化的一种高度特异的侵染结构,对条锈菌的生存至关重要,不仅
学位
为了探讨桥山林区麻栎种群动态变化,以黄土高原南部桥山林区双龙林场麻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生境条件下(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麻栎种群的数量结构与动态、开花结实规律,以及麻栎群落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天然条件下麻栎种群动态规律,为麻栎天然次生林的持续经营、管理及群落稳定维持提供了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生境条件下麻栎种群的年龄结构显示,麻栎幼苗(龄级Ⅰ)个体数量最
学位
蚯蚓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既是消费者、分解者,又是调节者,其通过改变凋落物质量、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等间接作用,影响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本研究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陕西秦岭南坡锐齿栎、油松、松栎混交林3种典型林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微宇宙实验,探讨了蚯蚓对不同森林凋落物的摄食分解作用,及摄食过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分析了影响蚯蚓活性的养分因子,旨在为量化蚯蚓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