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ading Strategy Use and Reading Models of Chinese EFL Learners in Two Typ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yx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大学生的阅读过程,对他们在阅读英语记叙文和说明文时使用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模式做出了比较。研究的受试是八名南京大学英语系的大二学生,四男四女。受试在实验的两个星期里阅读了两篇文章。第一周阅读英文记叙文,第二周阅读英文说明文。阅读过程中,受试边读边说出头脑中出现的任何想法,整个过程被录音;同时,研究者在旁观察和记录阅读者的行为。阅读结束之后,受试接受回顾性访谈,进一步提供阅读过程中使用的策略信息。通过分析录音材料,观察记录和访谈记录之后,得出了如下结论:
  (1)在策略使用方面,受试在记叙文和说明文中使用的策略种类基本一致。他们共使用了十五种阅读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六种使用在句子层面的策略(即翻译,意译,推断,重复,提问和句法分析)和六种使用在总体层面的策略(即联想,预测,评价,整合,总结和文本结构认知)。元认知策略包括自我监测,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在策略的使用频率方面,受试在阅读两篇文章时使用的策略平均总量是一致的(67∶67),其中认知策略(79.1%∶80.1%)和元认知策略(20.9%∶19.9%)的比例也较接近,且都较多使用推断和提问,较少使用预测,总结和文本结构认知。但是,受试在阅读记叙文时较多使用联想,评价和整合策略,而在阅读说明文时更多使用了翻译,意译,重复和句法分析。
  (2)在阅读两篇不同类型的文章过程中,受试采用了不同的阅读模式。在阅读记叙文时,两名学生使用了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两名学生使用了互动的阅读模式,另外四名学生则采用了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然而,在阅读说明文时,所有学生都采用了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定性数据分析显示,两种文体在结构和话题方面的差异对阅读模式产生了影响。在结构层面上,记叙文的叙事结构比说明文的对比结构更容易把握;在内容方面,受试对记叙文的内容比对说明文内容更为熟悉。因此,在阅读记叙文时,他们更多进行深层意义的理解,而在说明文阅读过程中,集中于对表层语言的理解。
  以上结果有助于认识不同文体的二语阅读过程中阅读策略和阅读模式的不同特点。同时,研究显示中国二语学习者不能有效地使用一些整体阅读策略,应加强使用整体阅读策略的能力。而且,为了更好地进行二语阅读,中国二语学习者应加强语言知识的训练,文本结构的认知和背景知识的积累。
其他文献
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中国文化的对外推广。将中国典籍翻译成英语,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典籍英译已成为东西方翻译界中一个热议的话题。在中国,由汪榕培教授提出的“传神达意”被看作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典籍英译翻译思想,在过去近20年里得到诸多学者和译者的接受并应用于实际。“传神达意”思想的普及,应归功于汪教授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本文以原则—参数理论为理论框架研究中国著名戏剧典籍《牡丹亭
学位
元话语是用于组织话语,帮助读者理解命题内容,涉及读者反应的一种语言手段。作为元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动元话语主要帮助作者传递信息,表达作者对话语的观点,同时建立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近年来对元话语的研究多集中在学术语篇,语言教学和演讲等方面,对新闻发布会相关研究却甚少涉及。本研究以Hyland(2005a)互动元话语的分类模式为基础,将美国每日新闻简报和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中
本文从解构主义翻译观视角,探究蓝诗玲英译《马桥词典》与《鲁迅小说集》中方言、歇后语、成语、谚语、俚语、惯用语等乡土语言的可译性限度。  本研究拟探讨蓝诗玲版《马桥词典》与《鲁迅小说集》中影响各类乡土语言可译性限度的因素;从相对不可译向可译的转化中,译者蓝诗玲秉持的翻译原则;蓝诗玲的翻译行为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的关系。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涉及个案分析法与语料库统计法。  经研究发现,源
学位
道歉在本质上是一种补救性实施行为,也是一种注重听话人面子需要的礼貌性行为。道歉的基本功能是对冒犯的行为提供补救措施,恢复交际双方的和谐关系。作为维护人际关系和恢复社会平衡的重要手段,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随着道歉言语行为成为变异研究的一个关注点,因而社会语言学领域的道歉言语行为变异研究也日益丰盈。以往学者大多倾向于研究性别差异对道歉语使用的影响,而在多种社会变量共同作用下的道歉语
学位
伊恩·麦克尤恩作为著名的作家之一,享誉当代英国文坛,被誉为“国民作家”。他的早期作品关注谋杀、乱伦和暴力等主题,后期作品则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涉及国际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其新作《坚果壳》(2016)结合他早期和后期作品的写作主题,以胎儿视角讲述一个谋杀故事,情节上戏仿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由于本部作品是麦克尤恩的新作,暂时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对其学术研究为数不多。因此,本论文试图结合
学位
文坛后起之秀莫欣·哈米德(1975-)是当代著名巴基斯坦裔英国作家。他的作品多关注当代社会现实问题,体现了哈米德深厚的人文关怀。其首部作品《蛾烟》(2000)一经出版便使哈米德声名大噪,并一举赢得了读者界与文学界的一致好评。以往学者对哈米德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第二部作品《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2007),目前鲜有学者对《蛾烟》在学术上给予关注。因此,本论文试图从消费主义批评视角来解读该作品中的
学位
建议是说话人言及对听话人有利的指令性言语,对维护和促进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有重要作用。前人对建议言语行为的研究多聚焦于日常话语中建议言语行为的分类、策略及其语言特征等,而对机构话语中建议言语行为的语言实现形式及其所蕴含的动因未做深入探讨。  本研究以中美外交部官方发言人在正式政治场合中的真实话语为语料,自建中美政治话语语料库,分别对中美政治建议言语行为的言外之力指示手段及策略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
学位
本研究用实验的方法比较了基于核心句的翻译方法和基于句子成分分析的翻译方法,考察了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帮助翻译初学者完成英汉长难句翻译中的指导效果。在本项研究中,两个标准被用来评估翻译法的指导效果,一个标准是准确并完整地用目标语传达句子在原语中的意思,另一个标准是翻译出的句子在目标语中表达通顺自然。通过比较,得出对两种方法效果的判断和评价,并从奈达的三步翻译过程出发,分析和解释两种翻译方法对学生翻译指导
学位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将犹太精神要素和希伯莱文化资源渗透到他的艺术创作中,展现了丰富的犹太文化景观,形成了独特的贝娄风格,为美国文学发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本论文主旨在于探析贝娄小说中“犹太性”的呈现与演变发展,追溯贝娄人文主义关怀与乐观入世思想的根源,揭示以伦理(一)神论、契约观、选民说为核心的犹太文化要义在贝娄道德体系中的体现,理解犹太精英传统与美国本
学位
随着多媒体以及全球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国际性的文化交际已经日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进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同于传统的文化交际形式,影视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了目前最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交际形式。鉴于当今多元的大量媒体信息是以外国语言的形式出现,而大多数人对外语的掌握毕竟有限,因此,字幕就成为了大众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电影电视作为娱乐大众的重要方式,近年来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其字幕的翻译也越来越受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