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吸附性溶质Cr(Ⅵ)的地表径流流失规律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Wang9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环境污染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其中农业非点源污染是目前较为严重的水环境污染之一。在暴雨径流的冲刷和淋溶作用下,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入渗水带入地表和地下水体,从而导致面源污染。要开展浅层土壤污染监测和治理工作,需要研究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本文通过室内模拟降雨实验来研究吸附性溶质Cr(VI)的地表径流流失规律,同时进行等温吸附实验和土壤水分特征实验,建立非饱和土壤中吸附性溶质迁移的预测模型,利用Hydrus-1D软件来求解预测模型,验证实验数据,探求模型参数对于土壤中吸附性溶质Cr(VI)迁移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降雨试验中,土壤中吸附性溶质Cr(VI)向地表径流中迁移的浓度随时间逐渐变小。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得出,地表径流溶质流失浓度随初始含水率的提高而增大;土壤表面最大积水深度越大,Cr(VI)向地表径流迁移的浓度越小;底部排水条件越好,溶质向土壤下层迁移的浓度越大,向地表径流迁移的浓度越小。根据土样对Cr(VI)的等温吸附实验,并用线性等温方程、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得出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均有较高的拟合度,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分别为99.17%和98.81%。通过Hydrus-1D求解地表径流溶质流失浓度模型,模拟值与地表径流溶质浓度观测值较好的吻合,地表径流溶质迁移浓度最初为1e-5mg/L,降雨经过300分钟后浓度下降一个数量级,经过540分钟后浓度降为1e-10mg/L(全部流失)。通过对最大积水深度、初始含水率、饱和水力传导度和等温吸附系数等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等温吸附系数的变化对降雨前期地表径流溶质流失浓度的影响最大,地表径流溶质流失浓度对初始含水率和土壤饱和水力传导度较敏感,但都影响降雨后期且前期影响很小。
其他文献
本论文通过引入项目管理理念,以烟草行业业主方的项目管理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工程建设相关制度及规范要求,首先阐述了项目管理及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其次,按照工程建设的基本
核壳结构双金属纳米粒子因其特殊的原子排列方式和不同寻常的优异性能引起了普遍关注,在各种应用尤其是催化领域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目前,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的研究是一个热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战略的深入推进,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迅速发展,并深度影响广大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传播方式和舆论格局的深刻变革,这给当前做好工会工
我国有关社会组织的法律制度不尽完善,主要是关于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及监督管理的相关法律规范位阶普遍较低,尚无一部法律对社会组织的行为与治理予以全面、明确的规定。受此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史上最大的人口迁移拉开了序幕,我国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民工的队伍不断壮大,农民工的代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最初基于行为人层面的内部牵制阶段发展到今天的基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这一背后无不伴随着大量的公司经营失败,
微媒体活跃和主导的微时代具有情绪化、传染性、交互性、渗透性等特点,“微教育”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在微时代的大背景下借助“微教育”独有的特点和优势,
技术在快速进步,各行业现今运转都不可脱离计算机。从根本上看,计算机提升了常态工作的实效,然而也增添了安全运转的额外隐患。这是由于留存至微机内的各类数据很易丢掉或被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随着现代的信息管理系统ERP的应用,各业务流程的每个步骤都逐渐清晰化、制衡化、协调化。SAP作为ERP应用最为广泛的管理系统,在诸多方面影响着企业包括销售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