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时空概念一体及其量化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u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与认知中的时空关系是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其地位在跨语言和跨文化研究中日益提升。时、空和数及其量化(用以测量事物量的实践和概念,包括数的认知)也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时空量(包括数)的研究,在国外多以认知科学实验范式开展,在国内多采用哲学和文化视角,鲜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究三者的概念化、认知及其内在关系。中国古代原始的时空量概念滥觞于古代文献,尤其是作为五经之首的《易经》。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易经》中时空量的梳理和分析探究其在语言和文化概念系统中的概念化和量化,尤其关注时空一体和量化的内在逻辑,核心议题是量如何投射到时空一体上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受西方哲学传统影响,现代认知科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不对称的,空间比时间更基本,且是时间概念隐喻的源域。与之不同,本研究主张在中国文化和哲学传统中时空本属一体。换言之,时与空原本就是一个认知域的两个方面,整体性关联,不可分割。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证明源自哲学和文化史领域的时空一体观的客观现实性和实证可能性。时空一体观体现于时空的整体性量化中,这为代表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典型特征的整体观提供了认知语言学解释,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易经》中时空关系的语言表征和文化概念化方式是什么?2.《易经》中时空概念一体及其量化是如何呈现的?3.《易经》中时空概念一体及其量化产生的认知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时空整体观。本研究试图利用中国古代经典文本来阐释时空概念一体和量化的关系,为东西方时空观的对比研究打下基础,从而更好为西方实验范式研究和以欧美为中心的认知科学研究做出有益补充。本研究通过语料库辅助话语分析的方法探究《易经》中时空和量化之间所体现的语言表征和概念化的逻辑关系。用以分析的语料选自《易经》的原始经文,包括450句爻辞和卦辞,其中爻辞386句(一般每卦6个爻辞,乾卦和坤卦则分别有7个爻辞),卦辞64句。研究发现:首先,在语言表达中时空会规约于一个单位之上,无论是时间性过程还是空间性实体均可进行量化表达。《易经》的“时位观”被视为统一时空的一种文化概念化手段。作为《易经》的三个核心概念,时、空、量并非以完全抽象的方式单独存在,而是在社会规范和关系动态变化中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这是易经的主旨所在。这一主旨突出一个“变”字,正如《易经》的标题英译名(The Book of Changes)所示。具体而言,《易经》中卦画和卦爻辞均暗含有时空关系的变化。如构成卦画的六条“线”就同时包含有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诸如六二或六三等卦爻辞中的“数或量”表达得以语言表征和文化概念化。其次,时空概念一体及其量化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数的量化,另一种是时空的运动。本研究认为《易经》中时空作为整体被量化,在分析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概念化认知机制时,不能孤立看待时空及其量化,而是基于显性和隐性量化手段来看时空一体化。在《易经》中,时空和量化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并作用于隐喻的概念化。时空域的量化(语言层面的量或数)既可证明时空一体,也可进一步说明中国古代文献中概念化系统的构成是时空一体和数,而不是时、空和数一体。《易经》的卦象表征出的时空一体运动及其量化作为《易经》的核心内容为以上结论也提供了佐证。最后,本研究认为时空一体及其量化的认知机制是由“生命”和“运动”隐喻构成,这些隐喻可以更好阐释《易经》中的“生长经验”和各种变化。《易经》中的隐喻概念化是基于身体经验、文化知识和实践。此外,诸如“吉”、“凶”等因素,也可以诱发“生命”和“运动”隐喻的概念化,并影响其量化方式。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时空的变化常常被隐喻概念化为“生命”和“运动”,《易经》也不例外。隐喻会出现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但其特定形式须臾离不开普遍的文化意义模式。与西方时空观不同,《易经》通过量化手段促使时空域最终构成了一个整体,它可以被理解为是基于“生命”和“运动”隐喻的“生长经验”。通常来讲,“生长”需要时间,“生长”的变化过程可以用空间、大小和数量变化的程度来衡量,这与“生命”和“运动”隐喻的内在逻辑密切相关。在《易经》的特定文化语境下,通过“生命”和“运动”的隐喻化拓展,时空和量化概念得以图式化。总之,《易经》的六十四卦代表了世界或宇宙动态整体的辩证逻辑,时空概念一体及其量化是卦中“事件过程”循环交替变化的恒定架构。每一卦都对应特定的时空量配置,并代表一种基于“生长经验”的变化类型。
其他文献
磨抛机器人具有加工精度高、工件一致性好、作业效率高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汽车电子等高端装备复杂工件的表面处理中,使工人远离恶劣危险的环境,是“机器换人”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场景。基于示教的磨抛机器人面临着工件结构形状复杂、规格尺寸多样、工艺工序丰富、加工高速高精带来的挑战。提升机器人磨抛作业水平需要开发兼具精度和柔性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其研发面临两大技术难题:(1)模型失配与
学位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较高的比强度、比模量和耐磨损等性能,因而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有制备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工艺有数十种以上,但能同时获得较高强度、韧性和界面结合性的却很少。采取优化制备工艺,合理控制增强颗粒相诸多特征如体积分数、尺寸和分布等,是获得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优越力学性能的重要研究方向。此外,随着结构零部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承受载荷的复杂化和多
学位
行驶状态下的车门异常振动会极大影响客户对于汽车质量的评价。降低车门振动水平对于设计高品质的车门系统,改善车辆乘坐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车门减振设计的关键在于对车门振动响应的准确预测及关键设计参数的优化。论文以某SUV在搓衣板路面行驶时出现的车门异常振动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和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车门异常振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了车门振动传递过程中的关键部件为底盘橡胶衬套、车门密封胶条和车门子
学位
图像是人与自然界交互的主要信息,而图像在获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声污染。图像去噪不仅有利于改善视觉效果,还有助于提升后续高层视觉任务的处理表现,例如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和图像分割等。同时,图像去噪作为图像处理中一个典型且基本的反问题,其理论方法也常常适用并被迁移到其它图像恢复应用当中,包括图像去模糊、图像超分辨率和压缩感知等。图像去噪是一个具有广泛实用价值和重要理论意义的科学研究课题。图像去噪的
学位
Cu基纳米晶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及一系列新奇的变形行为,如超塑性、孪生趋势尺寸效应和晶界弱化等,引起了科研从业者的广泛关注。粗晶Cu材料在大塑性变形中经历了剧烈的晶粒细化过程,在极小的尺寸范围内(小于几十纳米),材料的强度和变形方式具有反晶粒尺寸效应。建立变形条件(如温度、应变量及应变速率)、合金化元素和层错能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内在变形机制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随着晶粒尺寸不断减小,晶界的比例和能
学位
医学图像配准是一个复杂的具有不适定性的科学问题。如何设计和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配准算法是目前临床医学影像辅助诊疗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现代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像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传统的图像配准算法在配准的准确度、效率、普适性和鲁棒性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最近的研究发现,深度学习方法可以通过大样本训练学习,建立高效、准确的医学图像配准模型。本文针对现有医学图像配准难点,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深度学习配
学位
高Zn含量的超高强Al-Zn-Mg-Cu合金因其高比强度、高比刚度等优点而成为航空、航天及交通运输领域的关键结构材料。经轧制、锻造等多道次热加工方法制备的Al-Zn-Mg-Cu合金产品性能不仅受其组分如Zn、Mg、Cu等元素含量影响,还受热变形过程中动态组织演变及道次间隔期间静态组织演变作用。国内外目前有关Al-Zn-Mg-Cu合金成分与热变形动、静态软化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较少,特别是用于分析预测
学位
随着5G和三代半导体时代的来临,电子元器件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发热量不断增大,如果热量不能及时有效的排出,不断攀升的温度将对微电子设备的工作可靠性和寿命构成严重威胁,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设计高效的热管理材料和系统。随着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一些具有高导热本征特性的二维材料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开始广泛应用于热管理领域。其中,以具有超高本征热导率的石墨烯和氮化硼纳米薄片(Boron
学位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与变流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光伏、风机和储能等典型微源接入的电力电子微电网或主动配电网受到广泛关注,是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相四线制微电网由于具有中线电流回路,能直接面向单相和三相不平衡负载进行供电,广泛应用于海岛、边远地区和城市微电网的低压系统,并根据新能源占比和负载不平衡程度接入四线制和三线制电压源型逆变器VSC,具有灵活可控、高效利用等优点。然而,四线制微电网供电
学位
二维纳米材料是一类电子仅可在两个维度的纳米尺度(1-100 nm)上自由运动的材料。石墨烯(Graphene)、二硫化钼(Mo S2)、氮化碳(C3N4)纳米片等二维纳米材料在过去十年间逐渐被研究人员发现,以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生物传感和生物医学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具有陶瓷性质的MAX相前驱体进行刻蚀和剥离,得到过渡金属碳/氮化物二维纳米材料(MXenes)。作为代表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