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机制及GABA受体的药理性质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b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用阿维菌素对小菜蛾进行室内抗性汰选,选育抗性品系,并对其生物适合度、抗 性产生机制和交互抗性类型进行了较系统研究,为抗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机制与表皮穿透作用的降低,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提高及GABA<,A>受体结合数目的降低有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功能氧化酶也参与抗性,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查明.保护酶系在抗性中的作用需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该文采用CO浸渍发酵法与传统发酵法,以及酒精发酵后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与不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对比的方法,从总酸、苹果酸、pH值、色素、丹宁、总酚及口感变化几个方面,研究了CO浸渍发酵法对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毛(黑)葡萄、山葡萄及原料质量较差的欧洲种赤霞珠葡萄酒品质的影响,对利用CO浸渍发酵法提高有缺陷原料葡萄酒品质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学位
生物矿化描述的是在生物体内外的有机分子控制下形成无机矿物的过程。此生物矿化过程为跨学科研究领域,覆盖农业、环境、医学和晶体材料科学等。从化学本质上来说,生物矿化过程主要是有机生物大/小分子与无机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因此,无机矿物的形成机制以及有机分子在矿化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不同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生物分子调控下的生物矿物在结构、组成和形貌等方面也是多种多样的。目前,
各种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中,评估土壤有机碳(SOC)在团聚体的固定保存以及它的稳定过程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系统至关重要。本课题依托湖南南县10年长期定位试验,在中国南方潮土性水稻土上进行研究,以不同紫云英用量(MV;15t,22.5t,30t和37.5t)和化肥用量(F;100%,80%和60%)做各处理搭配,旨在评估0-20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WSA)及其稳定性指数;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密度分组(fLO
黄土高原的侵蚀产沙主要是由暴雨事件造成的。暴雨事件,尤其是极端暴雨事件,会导致剧烈的侵蚀产沙与河流输沙,甚至造成自然灾害,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研究暴雨事件下侵蚀-产沙-输沙的特征及其空间尺度效应可为合理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发挥其防灾减灾作用和抵御暴雨洪水灾害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鉴于此,本研究以黄河中游典型支流无定河为例,拟定了无定河流域侵蚀产沙的降雨阈值,筛选了不同空间尺度的暴雨事件,探索了不
学位
生物土壤结皮(生物结皮)与维管束植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生物结皮生态功能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明确了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对维管束植物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光合生理、养分运输及群落演替等方面的影响,鲜有研究关注生物结皮对维管束植物根系的影响,是生物结皮与维管束植物之间关系研究的空白环节。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生物结皮大面积发育,是该区退耕地植被恢复演替的关键影响因素。然而,迄今
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中,地膜覆盖是主要的节水保温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加强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利润。但由于多年使用地膜,导致土壤中残留的地膜破坏土壤性质、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因此多种可降解地膜得到大规模推广。可降解地膜的种类多样,归因于地膜本身添加物质的不同,所以影响可降解地膜降解的因素也有所差异。不同使用地区的环境因素对可降解地膜的降解影响及残留地膜对土壤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通过室内培养试验
学位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是反应土壤肥沃程度以及改善土壤性质的关键。由于地形、土壤形成过程以及农业耕作系统的差异,导致形成了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其对外源有机质的消纳能力存在差异。本论文以吉林省不同有机质含量黑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向低(LSOM)、中(MSOM)、高(HSOM)及去(RSOM)有机质土壤处理中添加不同量玉米秸秆的模拟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秸秆腐解程度、有机转化能力,以及对土壤酸度、
学位
本文通过培养实验,研究土壤水分状况、外加有机物料(施用秸秆)、氮素形态、氮素用量、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及其混合抑制剂对稻田土壤微量气体(CH4和N2O)排放的影响,以期探讨稻田土壤覆盖旱作后土壤微量气体排放规律和N2O排放量增加的原因,并探索降低稻田土壤微量气体排放的措施,为水稻清洁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水分和有机物料(水稻秸秆)在土壤CH4排放上存在密切关系,不添加水稻秸秆时,C
学位
本文通过以戊二烯酮、查耳酮为先导化合物,采用活性基团拼接法将三氮唑杂环引入到戊二烯酮、查耳酮结构中,合成了33个含三氮唑杂环的戊二烯酮衍生物Y1-Y33和16个含三氮唑杂环的查耳酮衍生物Z1-Z16,其结构通过1H NMR、13C NMR、HRMS进行表征。并对它们进行了抑菌和抗病毒生物活性测试。  采用浊度法对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Y6、Y16、Y18、Y22、Y23、Y25、
植物淀粉磷酸化酶的两种亚型(Pho1和Pho2)主要调控植物生长发育阶段的淀粉代谢。Pho通过催化葡萄糖基单元从葡萄糖1-磷酸酯(Glc1P)向α-1,4-葡聚糖链的非还原端的可逆转移而对葡聚糖链的合成和降解做出贡献。另一方面,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对全球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重要病害。然而,淀粉磷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