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瞻泰《陶诗汇注》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t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瞻泰(1657—1735),字东岩,清初学者,安徽歙县人。《陶诗汇注》成书于康熙乙酉年(1705),正处在陶学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期。清代的陶集注本十分盛行,《陶诗汇注》正是在这一风气下汇集前人众说而成。本文的框架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由此得出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空间,进一步明确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目的。第一章对吴瞻泰的家世生平与著述情况进行介绍。除《陶诗汇注》,吴瞻泰还著有《杜诗提要》。吴瞻泰研究杜诗所运用之方法,亦有所应用于注陶上,吴瞻泰的文学创作亦值得一读,通过其诗文创作可以看出吴瞻泰之性情与人生理想。第二章主要对《陶诗汇注》的体例进行研究,主要从底本、自序、凡例几方面进行,通过底本的选择可见吴瞻泰对待学术之审慎,通过自序,说明吴瞻泰注陶的精髓与原则,即“解其所解,不求甚解”。这与陶渊明之学术思想相契合。第三章着重分析《陶诗汇注》的注释方法与注释特点。《陶诗汇注》主要运用训诂、考据等注释方法。《陶诗汇注》注释特点有三:一是分析陶诗炼字之妙,二是分析陶诗炼句之妙,三是揭示陶诗运用之艺术手法——翻案法。第四章阐释《陶诗汇注》对陶诗思想境界的揭示。吴瞻泰不仅从哲学思想层面上进行分析,同时对陶诗有关易代之感慨进行阐发,即“忠愤说”。吴瞻泰对陶诗“忠愤说”的理解秉求客观、公正的态度,而并非沿袭旧说对陶诗妄加揣测、肆意穿凿,这不仅是对陶诗的尊重,同时也体现出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第五章论述《陶诗汇注》的价值影响与不足之处。《陶诗汇注》作为清代陶学的一部重要注本,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吴瞻泰《陶诗汇注》在汇集众说的同时对前人之谬误进行订正,且所订正内容于今来看有较高学术价值。由于时代及个人局限性,《陶诗汇注》之不足亦不可避免,本文在卒章一一列出,以俟详考。
其他文献
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员工工作价值积分制”的办法,从职业资质、岗位绩效、工作创新和其他贡献四个维度,量化评价员工的工作价值和贡献。量化评价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将
当代女诗人蓝蓝始终关注着自然与人,她的诗歌抒写对当代女性诗歌回到诗歌的本位,回到艺术的本位,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发现乡村自然的宁静温馨,还是感悟生活中自然的美妙,
紧急制动时的制动盘温度状况与其使用寿命密切相关,而如何准确预测制动盘摩擦表面的温度及温度场分布成为研究摩擦制动盘表面磨损、金相转变及热裂纹的关键技术。本文提出了
矿山企业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和权力清单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权清单,可以实现履职免责,失职追责。分析了责权清单建立过程中法律法规、监管部门以及矿山企业存
《彭公案》是清朝末年的长篇小说,是继《施公案》、《三侠五义》之后又一部著名的侠义公案小说。它由公案与侠义两种题材融合而成,保留了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既有的元素。书中
“向内转”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关键词。作为一个从西方文论借用而来的术语,“向内转”在中国“新时期”语境中发生了语义的接受与变异,并在“向内转”的提出与论争中含混地包
在八年抗日战争期间,胡风自觉肩负起了传承“鲁迅精神”的大旗,坚持在鲁迅的每一周年纪念日写文章纪念鲁迅,未曾间断地阐释着“鲁迅精神”。在这异常艰苦的历程中,胡风面临着
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在中国当代文坛骤然崛起,以强势姿态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之后又一不容忽视的文学现
ICU是全院急危重症病人的集中地,患者由于各种插管,疼痛,躁动等原因往往不能很好配合治疗,需要镇静和身体约束,因此身体约束在ICU使用较为普遍。但同时也带来很多负性质量问
张孟兼,在元末明初即有诗名,师从闻人梦吉。目前学界对张孟兼的研究极少,在基础文献整理和文学创作研究上均存有不足。特别是其家世、生平及交游的考证和诗文别集的整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