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在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易损性分析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ly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次地震事件中,强主震发生后通常伴随着一系列强余震的发生,而强余震作用会进一步加重结构的累积损伤,甚至成为结构倒塌破坏的决定性影响因素。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地震破坏往往会造成更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的开展。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和超限高层建筑专项审查文件中都仅考虑单次主震作用的影响,而忽略了余震作用对这类结构带来的危险性。因此本文以一超高层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为例,研究了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对这类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一实际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建立了基于材料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并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介绍了基于材料损伤评价构件性能水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的地震整体损伤量化方法。结果表明由该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构整体损伤指数能够有效量化反映出结构的损伤情况。(2)采用基于目标反应谱的选波方法,仅考虑主震反应谱与目标反应谱拟合,挑选出18组真实的主余震序列,其中包含了5组余震脉冲型主余震序列,以考虑脉冲型地震动对结构的可能不利影响。以结构第一周期对应的谱加速度值Sa(T1)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进行调幅,且双向输入。结果表明调幅后主震强度分布范围较广且总体偏大,可以检验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在罕遇地震等高危险性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3)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结果,通过分析结构的时程响应和构件性能水平发展情况,研究了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的损伤分布与损伤发展规律,对比了余震作用对不同损伤指标的影响,最后绘制了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从概率角度评价余震作用对该类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在主震中受损后,余震作用下各类构件的损伤出现不同程度加重,且沿结构高度分布不均;不同损伤指标反映余震附加损伤的能力不同,且受余震相对强度影响较大;考虑余震影响后,结构对应不同极限状态的易损性均增加,结构的预期性能目标得不到保证。
其他文献
目的: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定位于线粒体外膜,对恶性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至关重要。雌激素受体β(ERβ)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主要发挥抑癌作用,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
固态无机电解质及其相关的固态锂电池研究近些年来已成为电池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Garnet(石榴石)型Li7-2xLa3Zr2-xWxO12(简称LLZWO)类固态电解质是新兴的锂离子导体,其具有高锂
随着我国国力的全方位提升,我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金融事务中,需要进一步学习先进的金融概念和制度,借鉴其它国家优秀的金融模型和丰富经验。因此,对于金融文本的翻译需求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寻找发动机的高效清洁替代能源变得尤为重要。众多替代燃料中生物柴油和乙醇备受关注,其自身富氧有利于降低排放。柴油-生物柴油-乙醇混合燃料是一种较理想
【研究目的】研究脓毒症时中性粒细胞自噬的改变对小鼠中性粒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调控作用。【研究方法】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方法对Affymetrix Mouse Tran
永磁体磁共振仪器由于成本较低,目前仍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发展,永磁体磁场强度不断提高,这对永磁体磁共振技术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需求,特别是在便携式检测方面。
甘露寡糖(Manno-oligosaccharides,MO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寡糖,具有促进肠道有益菌增殖,抑制肠内病原菌的黏附、增加肠粘膜免疫应答等作用。但目前对于甘露寡糖的结构与功能特性及作用机制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模拟胃肠道环境及饲料加工工艺对甘露寡糖结构的影响;通过将甘露寡糖分别与嗜酸乳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共培养,探讨甘露寡糖对细菌凝集的影响;以IPEC-1肠道上皮细胞为实验模型,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肺腺癌并行EGFR基因检测、术前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患者完整病历资料,探讨原发性肺腺癌淋巴结转移与人
第一部分创伤性脑损伤后铁稳态调控相关因子的表达改变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rauamatic brain injury,TBI)后铁稳态调控因子铁调素与膜铁转运蛋白表达变化的时程。方法:1.
锈赤扁谷盗Cryptodestes ferrugineus(Stephens)是世界上发生最为普遍的储粮害虫,锈赤扁谷盗的成虫和幼虫主要以粮食的胚部为食,由于其繁殖能力强,容易在粮库里大量繁殖,对储粮安全产生严重的危害。由于磷化氢的长期使用,加上施药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致使锈赤扁谷盗普遍产生了高抗性。普遍的抗药性和锈赤扁谷盗种群猖獗,已成为当前粮食储藏中最为严峻的问题。因此,研发新型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