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感知经验的美学探析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tma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社会的诸种构成中,盲人是一个独特的群体。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他们视觉缺失,基本丧失了通过这一人类最主要的感官与世界建立联系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人们将盲人对世界的认识界定为残缺的认识时,所持有的前提是认为视力正常者对世界的认识是完整的、真实的,但这种“完整”和“真实”忽略了正常人感知能力本身存在的局限。这样看来,围绕着如何洞悉世界真相的问题,视力正常者与盲人只存在认识能力的差异,而不存在真相与假相的截然对立。盲人通过视觉之外的其它感官,依然形成了自我完成的世界感知和世界经验。这是一个与正常人有异的别样世界,但同样也是一个具有感受真切性的美的世界。
   本文通过对盲人感知能力、感知方式和感知内容的研究,揭示其感知经验与视力正常者之间的差异,并进而呈现出一个有别于视力正常者的审美世界。对于美学这门感性学或感觉学的学科而言,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就人的感觉能力的普遍局限性而言,盲人和视力正常者的差异说明了接近世界真相的相对性。这为认识美与真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递升或递降的层级序列。其次,盲人虽然因视觉缺失而无法实现对世界的完整认识,但听觉和其他审美感官的强化却使这种缺失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修复。认识盲人审美的独特性和自我完成性,为美学研究开辟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领域。第三,审美教育是盲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研究将为盲人审美教育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是对盲人群体形象历史的考察与盲人界定合法性的论证。内容包括中西方历史上对盲人作为先知和智者的肯定,及其在音乐和文学等领域展示的创造能力。论证视力正常者以自我为中心为盲人的审美能力设限,并不具有合法性。
   第二章介绍人类诸感官在人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基本机制与原理,分析视觉关闭后为人认知世界带来的影响。感官是人与世界发生互动的基点,决定了人类感知经验的内容与形式。视觉的关闭会造成感知经验的改变,并促使人的心理结构发生变化。
   第三章分析了盲人对感知能力的代偿修复,以及盲人与视力正常者在感知经验生成中存在的一致性与差异性。通过案例(海伦·凯勒、阿马甘)发掘盲人不同于视力正常者的感知内容与形式,并分析两个群体沟通的可能性。
   第四章按照盲人的失明程度整理出序列性的分类和识别结构,借此启发出一种基于绝对虚无与绝对感知之间的中和之道。认为视力正常者与盲人并不存在绝对的区隔,只要人将身体的全部感官向世界敞开,便可形成完整的审美经验。
  
其他文献
目的:  恶性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及(或)淋巴结外淋巴组织的一类恶性肿瘤。按病理组织学差异可分为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 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近年来,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中NHL约占恶性淋巴瘤的89.1%,约为HL的7倍。  FNC是一种新型核苷类似物,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1010
学位
黑色素瘤是目前皮肤癌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具备高侵袭性及强增殖能力,易发生淋巴及血行转移且预后差,发病率逐年上升。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手术切除等综合治疗手段,但总体治疗效果仍不能尽如人意,生存期的延长不明显,成为当今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因而,为实现对黑色素瘤患者早期诊断,赢得黄金治疗时间的目的,本研究拟建立一种双模态成像指导下用于黑色素瘤的协同治疗靶向纳米递药系统cRGDy
学位
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它的本质是人的行为,但它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能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同时也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作为技术与经济联结纽带,技术创新为促进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新技术应用与商业化活动离不开制度的约束,而制度对技术
学位
羌族有语言无文字,其几千年的宗教文化主要靠宗教祭司释比博闻强记,口传心授,通过社会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观念以及族群心理的纽带,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其宗教文化在今天的影响既有现实的、令人振奋的一面,又有未来的、令人担忧的一面。一方面,在比较落后、封闭、偏僻的羌寨,至今仍保持着羌族原始的宗教文化本色,羌族传统的社会习俗、信仰观念和族群心理依然可见;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民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
学位
本文通过考察近现代高道易心瑩的生平事迹及其所著《道学系统表》、《寄玄照楼书——论道教宗派》、《道教分宗表》、《道教三字经》,分析了易心莹的道教宗派观念、宗派思想、宗教立场之内在关系及其影响。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首先重视对文本和史料进行分析与辨证,对史料的准确把握无疑是任何一篇严肃的学术性论文的基础,故本文力图在论证过程中对所采用的文献资料进行慎重选取。其次,本文力图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
学位
宗教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发生着重大的影响。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的关系尤为密切。道教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是道教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明朝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隋唐以来道教兴盛发展时期的最后一个高潮,也是道教从继续发展到逐渐衰落的关键时期。目前,对明代道教与政治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代君王对道教的态度、君王与道士的关系及其相关的道教政策和管
学位
本研究从萝特的相关著作及论文入手,分析其人论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征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将萝特的人论思想与道教的女性主义资源进行对话,从而更全面地衡量萝特思想的价值。笔者运用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视角相结合的方法,从分析其时代因素和历史条件入手解读其人论思想的特点,也将从其自身的学术训练和信仰立场来衡量其人论思想。本研究将贯彻宗教学研究的中立原则,对萝特及其思想进行客观描述,重在突出研究对象的特征和意
学位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千年的历史发展轨迹,新中国成立以来藏传佛教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深化了中国佛教的内涵和外延。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藏传佛教史和传承的研究。从佛经翻译的研究而言,多侧重于印藏佛经翻译的研究,忽略甚至轻视了对汉藏佛经翻译的系统研究,特别是藏族人使用汉语对汉藏佛教翻译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全面系统地开
本文从道官制度的历史渊源、宗教政策背景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加以考察,研究道官制度在中古时代从产生、发展到确立的历史演变过程,厘清中古道官制度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关系,意在展现中古道官制度的整体面貌,并从中古道官制度中发掘道教深有价值的政治、文化和思想资源。  本文选定从魏晋到唐末这一特定的年代范围,就是被称为“中古”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道教从诞生到发展再到鼎盛的重要阶段,道官制度也
学位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我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科学技术始终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进步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和其他类型的社会活动存在着互动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如今,研究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关系方面的学术问题通常简称为STS。科学(Science)、技术(Te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