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印武乡建实践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bingg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乡建热潮下,城乡互动愈发密切,有各行各业的精英力量、城市资本注入乡村,其中不乏诸多建筑师“上山下乡”的行为出现。然而当建筑师完成其设计作品离开后,建筑学与乡村的此轮碰撞并未对乡村引起“质”的转变。
  回看国内当代建筑师诸多“设计下乡”的乡村实践探索活动,长期驻扎云南十余年的黄印武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以2003年修复沙溪古建为契机,开始其乡村探索之路,逐渐由一个外来的古建修复者转变为一名在地的乡建工作者,至今仍孜孜不倦地在西南边陲的古村落里默默开展其乡村探索实践活动。
  本文通过对建筑师黄印武的乡村探索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分析,从现象解读及经验总结两个层次对其空间建构、技术策略及社会效应进行阐述解读。通过深入聚焦于个例建筑师的乡建活动,以期引发关于当代建筑师如何理性介入当下乡村探索实践活动的思考,重新审视和展望建筑师在中国未来乡土重构进程中的职业身份和社会责任。
  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限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及内容,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梳理总结,最后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框架。
  第二章是对黄印武乡建实践的概括性总述,对其当下的乡村实践项目进行分类梳理。
  三、四章通过深入解读其两个有代表性的乡村复兴具体案例,一是从遗产保护角度出发的沙溪复兴工程,二是以社区营造所开展的马坪关乡村复兴,从项目缘起、地域环境、实践成果及诱发的社会效应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五章在对以上两个乡村复兴案例类比解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黄印武的乡建模式,并通过相关具体实例进行论证说明。
  第六章提炼黄印武关于空间营建和社会营建的理念原则,总结其优秀经验和局限不足,为探索适宜的乡村复兴提供思路方向,更为建筑师介入乡村提供经验参考。
其他文献
现存最早的戏台实物可追溯到金元时期。金元时期现存戏台共13座,这13座戏台全部分布在山西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以此为线索,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本论文是在之前学者总结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再结合历代文献方志记述以及对晋南和晋东南地区现存的古戏台进行的实地调研,综合以上,对晋南和晋东南地区的传统神庙戏台进行系统研究。  首先就晋南和晋东南地区的神庙戏台进行不同角度的类型分类;其
学位
随着我国民众对建筑遗产的热情日益高涨,保护建筑遗产的意识也逐年扩大,但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因为现行建筑遗产保护法规实践应用效果不彰,建筑遗产保护工作进境困难,建筑遗产违规被拆、被不善修复、周边历史环境被破坏等状况屡屡出现。相比之下,意大利在建筑遗产保护法规方面的成就有口皆碑,值得研究学习。  本文以意大利与建筑遗产保护相关的法规为研究对象,学习研究自1802年至今意大利半岛三个历史阶段中、以
学位
随着近年来传统封闭式住宅小区的弊端逐渐显露,街区型住区模式的优点及其设计模式受到了广泛的探讨。在国家提倡推广街区制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对街区型住区的研究更显迫切和重要。目前国内的理论研究集中于探讨封闭居住小区的问题和街区型住区规划模式的设计对策方面,偏向于前期策划和设计,而实践项目质量则参差不齐。因此,对这些住区现有建成环境的评估十分必要。  本文通过对使用后评估方法的研究,结合街区型住区设计理论,
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体系之中,关注地域性或民族性的传统民居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重要领域。而对传统民居而言,为辨析其特征、谱系等核心内容,建立一个人(工匠)、法(技艺)、物(建筑本体)的关联框架,乃是有效的解析途径。在这个脉络之中,工匠所用的工具承载了其依凭的经验,以及沟通人与物的法、方法或是一般技艺规律。尺用以界定建筑的尺度,以实物来说其是工具,以技艺来说其是法理。追溯工匠用尺则是构成传统民居研究的重
学位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归于稳定,曾经大拆大建的时代已然过时,人们开始反思盲目更新所带来的种种城市问题,与此同时那些经历了大拆大建洗礼的城市地块如今变成了一个个等待填补的城市空缺。如何来填补这样的城市空缺,抚平大拆大建所带来的创伤成为了城市更新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研究课题。以此为背景,作者以嘉兴市子城片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城市更新策略做了深入研究与探索。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历史风貌地区的城市更新研究
学位
城市之外的环境对人们来说很重要,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贯彻,乡村旅游业的兴起,给城市之外传统村落的更新与发展带来了新契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传统乡土建筑的宜居性问题渐为迫切。  基于这一背景开始了探索,本文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事件的发展,三个项目的研究,一种方法的讨论”,文中以笔者亲身参与的“墅家”乡土建筑的实践为契机,梳理实践中乡土建筑的特点及其在地域、功能、文化、技术策
学位
当下能源、经济等问题集中爆发,建筑的建造活动作为能源危机的较大促因,受到了多方重视,提高建筑能效迫在眉睫。同时,现代建筑价值观的建立与普及使得建筑与城市的地域特征和可识别性越来越弱,建筑与城市空间呈现了极大的趋同性。当代乡土建筑作为表达本土文化的一种地域建筑形式,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出现,通过较为适宜的“低技术”手段继承传统地区文化,又通过全球化带来的科技进步弥补传统建造经验的不足,使用更前沿的微
学位
二十一世纪以来,城市发展的步伐放慢,曾经遭到废弃的工业建筑的价值得到人们的重新审视,大量工业遗产建筑及构筑物经历了改造,成为城市中独特而重要的公共空间。  城市更新问题涉及到城市历史、区域规划、经济学、社会学等等不同学科,每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式与空间所处的现实情境紧密相连,不同的个例之间具有强烈的特殊性、差异性与实验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工业遗产的类型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分类整理,并就其改造设计
学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住区环境、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城市高速发展,住区密度逐渐增加,具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居住模式与庭院空间逐渐消失,庭院空间的匮乏也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与和谐人文环境的建立。相比较于住宅建筑在户型的精细化发展,对于人性化空间的探索备受冷落,在用地紧张的城市当中,寻求一种兼顾减排和人文文化发展的途径十分关键。高层住宅空中庭院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邻里交往,提供安全活动
学位
转向可再生能源是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从集中式能源转向分布式能源是必然趋势,同时建筑耗能占比高达40%。这些问题结合一起的最佳解决方案为光伏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目前光伏太阳能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并且建筑师们更倾向于使用被动式而非主动式太阳能技术进行设计。随着光伏太阳能建筑走向主流,设计方法的缺失将产生裂痕。一体化设计方法的创新探索集中在公共建筑,因此其较为多样的形态便于寻求与光伏太阳能组件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