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丧葬文化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llowMyHeart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丧葬文化是古希腊人重要的文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古希腊人形成对死亡的独特观念,并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有的包括葬礼仪式、纪念仪式等在内的丧葬仪式。雅典是古希腊的重要城邦,由于雅典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较为丰富,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本文以雅典为例介绍希腊人的丧葬文化。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考察古风时代与古典时代希腊人的丧葬文化,分析希腊人的死亡观念,以雅典为例厘清私人葬仪、公共葬仪与其他纪念活动过程与作用,探讨妇女在葬仪中的特殊地位。
  本文导言部分是关于古希腊丧葬文化的研究综述。除导言和结语外,全文共有四章。
  第一章,主要考察古希腊人的死亡观念。荷马史诗反映了古希腊人最早对死亡的观念与印象,抒情诗则继承荷马以来个人对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古希腊戏剧的重要主题,悲剧对死亡的反复提及体现出希腊人对生命意识的思考。另外,本章还介绍了古希腊人对灵魂和死后生活的看法,考察了地下神祗与冥府之旅。
  第二章,讨论有关古希腊人的私人葬礼制度与雅典的葬仪改革。在荷马史诗中就描述了古希腊人停灵、出殡、入葬的葬礼过程,随着城邦形成,葬仪随之不断地发展与完备。在古风时代私人葬礼出现攀比、竞争,冗长、奢华的葬礼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还引发了社会混乱。希腊许多城邦在古风时代末期进行了一系列针对葬仪的改革,其中雅典的梭伦改革最具代表性。古代雅典对葬仪的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雅典人丧葬仪式活动逐渐规范。
  第三章,讨论战争背景下雅典城邦的公共葬仪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梭伦改革后,雅典城邦继续完善其民主制度,同时将梭伦对葬仪的改革保留下来。到希波战争结束时,雅典城邦仿效私人丧葬仪式,逐渐形成为战争死者举行公共葬仪的制度。雅典城邦将某些家庭的私人葬礼的控制权转移到城邦手中,这一系列丧葬仪式的变化有助于塑造城邦民主制度。雅典城邦公共葬礼滥觞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为了激发公民战斗的热情而举行葬礼演说,宣传了雅典城邦的价值观,它适应了雅典人追求荣誉的价值目标。
  第四章,考察雅典人在葬礼后的纪念仪式,并分析古代雅典女性在丧葬仪式中的形象与作用。家族成员在葬礼后定期维护墓地,为死者奉上献祭品,这些纪念活动大多由妇女执行。在雅典还形成了格尼西亚节、安塞斯忒利亚节等纪念死者的节日。古代雅典的妇女虽然有意被排除在政治和经济权利之外,但是,妇女通过参加葬仪活动提升了自身在宗教活动乃至整个社会中的地位。
  结语部分总结了古希腊丧葬文化的作用,分析了丧葬文化对雅典城邦社会的影响。
其他文献
节日是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透过节日的活动,可以窥见古希腊人的生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古代雅典最重要的节日是纪念雅典娜的大泛雅典娜节,本文以此作为古希腊的一个文化“切片”,通过案例研究来探析古希腊文化的一个侧面。在现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重构一个完整的大泛雅典娜节的场景。所建构的“事实”主要来自三种证据:古典文本、瓶绘和基于公元前370年左右的一个碑铭的“大泛雅典娜节比赛项目表”。  
本文对柏克的研究主要不是柏克的主流思想——柏克的保守主义思想和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批判,而是长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研究的柏克帝国思想。柏克是一名有深刻思想的政治家,而非政客,有三十年的英国议员生涯。帝国是柏克持续关注的主题,有大量关于美洲殖民地、爱尔兰和印度事务的政治实践活动。在这三个帝国事务中柏克倾尽很多心力,他为此写了很多著作、议会演讲、私人信件等。  柏克始终关切并争取故土爱尔兰的权益,改善英国
中古时期存在着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皇位继承方面,逐渐出现以皇子参政以为辅助的倾向。而在这种趋势当中,可以沿着治乱、胡汉、南北三条线索来进行勾画。在汉朝代秦而起之后,确立了皇太子制度,并制度性地保障其皇位继承的顺利。  但汉末三国的动乱使得这种制度受到了破坏。十六国时期,由于诸胡族政权的建立,胡汉因素被引入皇子参政的表现当中,在纷繁的政权内外斗争中产生出多种皇子参政的形式。而两晋则相对稳定,更多地依靠
学位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其演化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需要长时段的考究,既是一个自然问题,也是一个历史性问题。目前,关于宋代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在我国虽有起色,但仍较为薄弱。基于此,本文希冀在充分运用历史学的视角,广泛吸收历史地理学、环境考古学、生态学、环境学及环境变迁学等相关学科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对宋代长江沿线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性、多维度、深层次的探索。  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由四章组成,分析
学位
五通神自唐代便兴起于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此后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传,是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现象,宋元时期因受到官方的认可而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至民国,五通神表现出了极强的时代适应性,以财神和邪神的双重身份继续存在。由于五通神存在的特殊性,因此近年来该信仰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其研究成果多为区域性考察,且主要集中于对源流的考述和从文学角度的分析,鉴于此,本文试图采用社会史视角对五通神信仰进行全景式的
学位
本文主要依据江西萍乡的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资料,通过对清代萍乡义祠的研究,探讨图甲制下的乡村社会结构。  义祠是清代萍乡图甲组织定期聚会、联合祭祀开籍祖先、议事、承充官府下派的保正、社长、社副、里书、图长等差役的场所。就义祠的性质来看,支撑义祠的是以“图”或以“甲”为基础的共同体组织,具有公义、信义的特征。义祠分为图祠和甲祠两种类型。所谓图祠是由图会建立的义祠,甲祠是由甲会建立的义祠。就义祠的空间分
学位
清末与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社会、政治、文化关系发生变化并重组。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教育走出了传统的中世纪,完成了向近代的转变。这段历史,有几个重要的事件,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都是其中之一。而这些重要事件均与中国公学的产生、发展、衰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公学创立的时代背景是1901年的清末新政,直接原因是1905年留日学生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规则》。封建官
学位
唐宋之际,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一系列变革,使得宋代呈现出与唐前期迥然不同的社会风貌,其中之一便是社会流动的频繁。宋代笔记小说内容丰富多彩,更有对下层民众现实生活的描绘,具有极高的社会史料价值。故而,以笔记小说为视角,结合唐宋变革的时代背景,来观察宋代社会流动的微观场景,将更为直观、生动。宋代社会流动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即阶层流动、职业流动和人口流动。  阶层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阶层内部和各阶层之间的流动
学位
维多利亚时期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顶峰,也是大英帝国经济文化的全盛时代。首都伦敦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下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其经济结构的转型、政治制度的民主化都为伦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伴随着这一进程,伦敦三层式的社会结构也逐渐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本文借用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以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上层、中间阶层以及社会下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其政治、经济、婚姻、教育、休闲方式等方面的类型与特点
学位
本文以抗战时期的安徽县政改革为研究对象,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宏观历史视野下,探讨新桂系主政安徽后,在特殊的战时环境下,为适应环境需要和巩固自身统治,如何在借鉴治桂经验和结合安徽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县政改革加强基层社会控制和增强抗战动员能力,巩固大别山抗日根据地的。通过对抗战时期安徽县政改革的研究,探讨国家权力如何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渗透,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在战时环境下实现整合,从而为抗战提供源源不断的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