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氧气电池(或锂-空气电池)由于具有超高的理论比容量而获得全世界众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下一代储能体系之一。在过去十年中,科研人员对有机体系锂-氧气电池的相关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要真正实现该电池体系的应用化,还需要解决很多棘手的关键技术问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由于不溶性放电产物过氧化锂自身的低电子电导率和ORR/OER反应中过于缓慢的动力学造成的充放电过程中过电压较大,尤其是充电过程。这不仅会直接降低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还会促进电解液在高电位下严重分解,从而削减电池的循环寿命。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开发各种正极催化剂来减小充放电的极化作用,降低充放电过电压,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和循环稳定性。但迄今为止,开发具有高效率且长循环性能的催化剂仍然是科研界面临的主要任务。因此,对催化剂类型和结构进行最优化的设计,获得具有高能量转换效率和优异循环稳定性能的锂-氧气电池体系,是当前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从当前锂-氧气电池固体催化材料面临的关键问题出发,提出了利用可溶解的添加剂来催化分解固体放电产物的实验设计思路来大幅提高锂-氧气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可逆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在此基础上,分别构筑并研究了具有三明治式结构的Fe2O3/石墨烯复合双功能催化剂和自支撑结构的泡沫镍负载Ru(即Ru@UNF)催化剂用作锂-氧气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取得了以下成果:1、高效可溶性催化剂N-甲基吩噻嗪(MPT)的研究:在最初研究阶段,我们系统总结了氧化还原介质型添加剂作为锂-氧气电池可溶性催化剂的基本条件,并初步筛选了若干氧化电位小于4.0 V的氧化还原穿梭添加剂。通过对MPT的物理特性和电化学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发现MPT具有合适的氧化电位,较大的分子扩散系数,是一种潜在的锂-氧气电池可溶性催化剂。后来,深入研究了 MPT的添加对锂-氧气电池充放电的影响。实验表明,MPT的加入虽然没有改变放电电压平台,却明显降低了充电过电位(0.67V),从而提高了相应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75.7%)。借助一系列非原位表征技术(如SEM、XRD等)和原位DEMS技术来研究MPT在锂-氧气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添加MPT的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实现了 Li2O2的可逆形成与分解,其中MPT在充电过程中对 Li2O2 的催化作用机理为:(1)2MPT = 2MPT++2e-;(2)2MPT + Li2O2=2MPT + 2Li+ + 02↑。此外,还发现MPT的使用大大改善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能,抑制了高电位下碳和电解液的不稳定副反应。在此,我们还深入讨论了影响MPT循环催化利用效率的因素,总结出提高此类可溶性催化剂循环效率的方法途径。最后,尝试设计出具有高能量效率和优异循环稳定性的锂-氧气电池体系。2、高效可溶性催化剂LiI的研究:深入研究了可溶性LiI的添加对锂-氧气电池充放电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LiI的使用明显降低了锂-氧气电池充电电位至3.5 V左右,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至74.3%,这一值远远高于未添加LiI的相应电池效率(59.7%)。采用非原位SEM和XPS表征技术发现,含LiI的锂-氧气电池表现出良好的Li2O2可逆形成与分解特性。而且将电化学石英微天平技术与循环伏安测试结合定量检测含LiI的锂-氧气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极表面纳克级质量的变化,以此来探究LiI的催化作用机理,如下:放电时,LiI不影响Li2O2的生成;充电时,I-离子优先在电极表面失去电子被氧化为I3-(3.2V左右),然后I3-继续被氧化为I2(3.5V左右),并扩散至固体放电产物Li2O2表面,在固-液界面处通过化学反应(12 + Li2O2 = 2Li+ + 21-+O2↑)氧化分解Li2O2,释放氧气并再次生成其还原态I-。此外,LiI的使用明显改善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能。3、三明治式结构Fe2O3/石墨烯复合正极催化剂:采用简单的热铸法成功设计并制备了多层、三明治式结构的Fe2O3/GNS复合材料,并将其用作锂-氧气电池正极催化剂。结果表明,与纯的GNS相比,Fe2O3/GNS的充电过电位明显得到改善,且具有良好的可逆性、能量效率、库伦效率和循环稳定性能。我们也尝试将可溶性催化剂MPT加入电池体系,测试后发现电池充电电压降至3.7 V左右,且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通过一系列非原位和原位的表征,发现以Fe2O3/GNS复合材料用作正极催化剂时,锂-氧气电池放电产物主要是环状固体Li202,且再次充电时Li2O2被氧化分解。利用DEMS技术研究了以Fe2O3/GNS为正极的锂-氧气电池在充电过程的反应机理。我们认为,电池表现出如此好的性能主要归因于双功能催化剂的独特三明治结构,该结构不仅提供了较多的催化活性位点,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减少碳基底与Li2O2的接触反应,从而抑制副产物Li2C03的生成,提高电池循环性能。4、自支撑结构的无碳正极催化剂Ru@UNF:采用Cu模板法制备出超轻泡沫镍(UNF)基底,后用电沉积法制备得到三维自支撑结构的无碳正极Ru@UNF催化剂。该材料具有多孔结构,且在Ru优异的ORR和OER催化性能作用下,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密度为150mAg-1下,以Ru@UNF为正极的锂-氧气电池首圈可逆比容量达到2410 mAh g-1,且放电电压在2.66 V左右,充电平台在3.56V,相应能量转换效率为74.7%。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可循环100圈以上)。通过原位DEMS研究了以Ru@UNF为正极的锂-氧气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反应机理。电池具有如此优异的性能应该归因于两点:(1)Ru的优异催化性能,降低充放电过电位,提高能量效率;(2)无碳正极材料的使用能够避免碳腐蚀引起的副反应,大大提升了电池的循环性能。以上结果为解决有机体系锂-氧气电池面临的充放电过电位大、能量转换效率低和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指出了 一条全新的突破思路和方向,对于发展高性能、可实用化的锂-氧气电池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