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患者PBMC蛋白质质谱分析及生物标记分子的寻找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4854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所引起的丙型肝炎呈全球性分布。据WHO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1.8亿HCV感染者,且呈增长趋势。HCV感染所致的丙型肝炎慢性化率高达75%-85%,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目前对于HCV持续感染及导致慢性肝疾病的机理仍不十分清楚。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出现为我们从蛋白质整体水平探讨HCV的致病机理及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蛋白质组是指由一个基因组(genome),或一个细胞、组织表达的所有蛋白质(protein)。它是对应于一个基因组的所有蛋白质构成的整体,而不是局限于一个或几个蛋白质。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以蛋白质为研究对象,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成分、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在整体水平上揭示蛋白质功能与细胞生命活动规律。 HCV无逆转录酶活性,只在细胞胞浆内复制,不能与宿主基因整合,主要通过其表达的蛋白质起作用。核心蛋白(core)是HCV多聚蛋白前体经细胞信号肽酶剪切而产生的非糖基化蛋白,由191个氨基酸组成。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十分保守,具有调控多种细胞基因,影响细胞生长、增生及凋亡的能力。近年来外国学者在感染HCV的患者血清中发现了HCV-F蛋白,是由HCV核心基因编码的另一个产物,它是由核心基因密码子核苷酸移位后产生的。其在HCV不同基因型的高度保守性和在患者体内抗体的存在,提示F蛋白在HCV生命周期中起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HCV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质表达质谱分析分别分离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供血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制备蛋白样品并用BradFord法定量。应用固相化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健康者(10)及HCV患者(28)PBMCs的总蛋白质,凝胶银染显色后,用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获得差异蛋白点的肽质量指纹图谱(PMF),通过SWISS-PROT数据库鉴定蛋白质。得到两张2-DE图谱,HCV患者及健康者PBMCs凝胶的蛋白质点数分别为625及614;初步筛选出HCV患者与健康者存在明显差异的12个蛋白点,经质谱分析,初步鉴定了10种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质包括病毒蛋白、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三大代谢相关酶类、细胞结构相关蛋白质以及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质,为研究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第二部分HCV-F基因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对PI3K的影响根据Genbank提供的HCV 1b型序列设计引物,应用PCR技术从含有HCV全长开放阅读框的质粒中获得HCV-F基因片段。PCR产物经过纯化后,用BamH Ⅰ和EcoR Ⅰ双酶切,电泳回收后与用上述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后电泳回收的pcDNA3.0(-)质粒连接,获得的重组质粒(pcDNA3.0-F)转化大肠杆菌TG1感受态细胞。通过酶切、PCR及测序鉴定,HCV-F基因已正确插入到pcDNA3.0(-)中,再利用脂质体转染HepG2细胞。经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HCV的F基因在HepG2细胞中获得稳定表达,并且在转染HepG2细胞中,检测到P13K蛋白的高表达。实验结果表明,HCV-F可在体外激P13K及其信号通路,提示其可能与HCV的致病机制有关。
其他文献
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ns)属鲽形目,牙鲆科、牙鲆属,俗称比目鱼、片口。常栖息泥沙、砂石或岩礁地质、水深20~50m和潮流较为通畅的沿岸水域,具潜伏习性,白天常潜伏在泥沙中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到各种逆境胁迫,包括干旱、高盐、低温和病虫害的侵袭等。锦鸡儿属(Caragana)植物属于豆科,主要分布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中间锦鸡
本文以阜康阿魏(Ferula fukanensis K. M. Shen)为研究对象,根据海拔和地形不同,将阜康红山地区阜康阿魏种群生长地划分为3个样地:样地Ⅰ海拔500~600 m坡地,样地Ⅱ海拔500~600 m冲
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快速发展,数据库中的序列正在呈指数增长,同时,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分子克隆与异源表达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在本文中,我们对蛋白和多肽异源表
棉花是第一大天然纤维作物,棉纤维(Cottonfiber)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在长期的进化演化过程中,棉花种子以其种子表面纤维的发育状况,可将棉花分
地种蝇属Delia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的花蝇科Anthomyiidae。本属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因其幼虫为害土内作物的种苗或者地下根茎,所以是重要的农林业害虫。我国地种蝇目前已知1 1
目前,土壤盐渍化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个全球性问题,盐害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因此,提高作物的耐盐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植物育种工作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中,转基因研究为人工改良作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基因工程领域主要通过改变植物本身基因表达水平或引入外源耐盐基因来进行作物的人工改良。而植物耐盐相关基因的克隆、鉴定,并加以利用,己成为此研究的热点。本文所要研究的两个基因就是与耐盐有关。我
头足类软体动物的免疫系统还很不成熟,主要依赖血细胞吞噬、水解酶、氧化酶、活性氧等介导的非特异性免疫抵御病原生物,但头足类体内具有脑啡肽(enkephalin,ENK)、白细胞介素-1
为了揭示不同水分胁迫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块茎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以马铃薯“费乌瑞它”和“克新1号”为材料,在大棚条件下,于2013、2014年分别设置苗期重度水分亏缺(最大田持的35%)、轻度水分亏缺(最大田持的50%)、充分灌溉(最大田持的65%),和块茎形成期重度水分亏缺(最大田持的45%)、轻度水分亏缺(最大田持的60%)、充分灌溉(最大田持的75%)处理,系统观察测定了不同处理下,不同生育时
盐胁迫是自然界中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阳离子运输体及植物体内阳离子的均衡对植物耐逆及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K+和Na+对植物耐逆和营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